净化语言文字提升人文素养――临川一中语言文字工作规范活动侧记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1.04
【版次】三版
【入库时间】20120110
【全文】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字为目标,临川一中加大了“净化语言文字,提升人文素养”的工作力度,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如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已成为该校师生的共识,亦成为学校高考辉煌之外的另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走进临川一中,像春风拂面般给人以温馨舒适之感的,是学校里的景观灯柱、文化长廊和随处可见的提示标牌。据了解,学校教学楼、办公楼、阅览室、食堂、学生公寓等公共场所所有的宣传字画都是该校师生自己拟写绘制的,其内容涉及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做个文明人以及廉政文化入校园等方面。这些宣传给学校营造了一种健康美好、积极向上的浓郁文化氛围,开辟了环境育人的新途径,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了新的探索。
上述良好效果的取得,都是临川一中近年来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的结果。
一、建立机构,健全规章,提供保障
学校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由学校和工会的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具体指导校工会、教导处、教研处以及各教研组开展工作。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圆满实施,学校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墙报、班刊、校园广播站、校报、黑板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并建立完善了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规章制度,各年级也相应成立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监督小组,主要监督本年级同学在课堂学习、日常生活中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做个文明人。如今,学校呈现出一派文明礼貌、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二、规范语言文字与教学常规有机结合
学校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基本阵地,为了切实落实到位,该校还将语言文字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将其纳入到教育教学要求之中。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都要说标准的普通话,书写规范的汉字。为此,学校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基本功培训和开展比赛活动,并对“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作了特别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普通话测试才有资格参与教育教学工作。每学年开展的教研活动(示范课、研究课、汇报课等)都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列为重要的基本素质要求。由于高度重视和严格训练,该校教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得以迅速提高,李冰玉、陈德行、刘娟、熊东云、高维斌等青年教师在普通话朗诵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各级各类荣誉证书。
三、规范语言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
“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已成为该校多年来一贯坚持的良好校园风尚。从学校领导到广大教师、学生,均能做到课堂内外说普通话。由于教师的表率作用和言传身教的影响,再加上学校的大力倡导,学生的普通话意识大有提高,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说普通话,在课间或者校外见到老师、同学们都能主动用普通话打招呼和交流。更多的学生将这种良好的意识带到社会、家庭,时时处处说普通话。因此在社会上、家庭中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和促进作用。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学校每学期还定期开展语言训练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讲故事、演讲以及“课前三分钟”等。
四、规范文字与校内外运用有机结合
临川一中不只是重视建成优美的新校区,更重视学校人文环境的创建。该校站在将规范用字与爱国意识紧密联系的高度,教育广大师生为传承中华文明、净化汉语言文字而努力。学校积极创建推广普通话的环境,各班积极建设班级文化,大力营造推广普通话的氛围;每月进行语言文字常规工作检查,并做好记录进行反馈;充分发挥各班黑板报、手抄报以及学校广播站、宣传橱窗的阵地作用,宣传推广普通话法规;组织教师坚持写好毛笔字、钢笔字;结合德育活动,不定期举行学生讲故事及征文比赛等。
该校还利用节假日、周末等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上街纠察不规范字。学生们随时随地观察,发现有不规范字立即记录下来并督促有关部门去纠正。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学生的汉字规范意识和能力又清除了书写垃圾,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通过积极开展语言文字系列活动,临川一中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规范用词、规范用语的积极性,不仅推动了新课程改革,更是提升了该校师生的人文素养。
饶礼喜 专题记者 邱波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