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才乡教育>报纸>  江西临川一中教学探秘

江西临川一中教学探秘

作者:黄多亮 出版日期:2013.07.23 点击数:180

【作者】 黄多亮

【报纸名称】:江西商报

【出版日期】2013.07.23

【版次】第08版:专题报道

【入库时间】20140520

【全文】

文、图/饶礼喜商报记者黄多亮

在2013年的高考中,临川一中再传喜讯:刘婧、许长发两位同学以636分的高分并列江西高考文科第一名,熊鑫昌以682分的优异成绩夺得江西高考理科第二名(抚州市第一名);全省文理科前10名中,该校有10人,600分以上该校共有342人,一本线以上该校共有1656人,二本线以上该校共有3002人,另有4人保送清华和北大,1人保送上海交大。41人录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3人录取香港中文大学(其中1人获全额奖学金),1人录取香港城市大学,18人录取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名牌大学。

该校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占据了江西省录取总人数的1/3。是什么造就了临川一中神话般的传奇?日前,记者走进了临川一中,揭开了该校教与学中鲜为人知的秘密。

临川一中

老师敬业

据悉,临川一中是西部教育顾问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安排,从2012年起,与贵州黔东南州教育局“牵手”,计划每年为该州培养一批学生,支持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按照双方的协议,黔东南州教育局送来的优秀学生分配在各个班级,到高三第二学期时,再返回家乡参加高考。

2012年8月18日,吴盛菲老师与黔东南州教育局选送到临川一中委托培养的学生一起,第一次踏进了临川一中。她的任务是跟班学习,并协助临川一中对选送交流学习的学生进行管理。

吴盛菲说,在她的眼里,临川一中的老师亲切,敬业,操心。之前,吴盛菲就听说临川一中有四苦:校长苦管,老师苦教,家长苦陪,学生苦学。在跟班学习中,她逐渐读懂了这个“苦”字的含义,那就是临川一中人对学习和工作的执着。吴盛菲告诉记者,她结识了高一年级一位参加工作不到10年的年轻老师。一天下午17点15分刚放学时,她碰到这位老师在学校食堂吃晚饭,18时,她到高一的教学楼去看学生的时候,却发现这位老师早已在教室辅导学生学习了。吴盛菲问他这么做是不是学校的规定,他回答说:“这是习惯。”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里的老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方式很特别。吴盛菲老师将记者带到了那位高一年级老师班上旁听古文课。在讲《六国论》时,那位老师并没有按一般的教学方法先朗读课文,而是先提出相关问题,让同学自己学习,然后提出问题,由学生来讲解,再由学生来点评,最后由他作总结。在那位老师提出谁来朗读课文时,许多学生自动站起来要求朗读。吴盛菲说,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没有一点压力。

随后,记者旁听了高一(3)的英语课。课堂上,老师播放的是英语歌曲和英语电影。记者发现,这使很多见了英语就头疼的学生茅塞顿开。歌曲和电影播放后,老师讲解了歌曲和电影中的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记者发现带给贵州来的师生除了新奇,更多的是惊喜。

采访中,记者发现,临川一中的老师除了教法火,敢放手,更重要的是知识非常渊博。在政治课上,国内外发生了什么重大新闻,老师都会在课堂上讲授,对于这一点,当地学生都已习惯,而外地来的“留学生”却感到稀奇。

吴盛菲说:“临川一中的老师十分敬业。这里的学生每天在教室的时间共11个小时45分钟,每天上七节课,以老师讲授新知识为主,其余的时间是老师在教室里辅导学生学习。每天早读课前30分钟和晚自习前30分钟,都是老师提前进入教室辅导学生。”

“我在这里一定会成功,一定让来时种下的那颗梦想的种子发育生长,开出灿烂的花儿,结出甜美的果实。”罗宗旭同学如是说。

据悉,罗宗旭去年从贵州来到临川一中后,由于想家,打起了退堂鼓,准备回家。校长饶祥明知道后,亲自来到他的寝室,开导他说:“你现在回去,带给母校的是失望,你梦想的种子也无法发芽。虽然你从黔东南来是第一名,但在这里你面对的是整个江西省顶尖的高手,在他们面前,你没有什么优越感,只有把他们作为自己追赶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你就会赶超他们。一所好的高中,至少学校要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老师必须敬业,对学生必须认真负责。临川一中就是这样做的。相信自己,你选择临川一中是正确的。”

听了饶校长的话,罗宗旭不仅静下了心来,而且逐渐养成了无论怎样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进行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然后带着问题进课堂。渐渐地,他开始融入到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融入到快节奏的课时里。课堂上能抓住重点,课后能及时巩固已学知识并预习新的知识,目前,罗宗旭已进入了全年级前300名。

来自黔东南的王金尧老师说,饶祥明校长是全国著名的专家型校长,在学校,他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他的办学思想就两个字:一个是“真”,另一个就是“实”。真,就是真实,真诚。实,就是务实,实干。他把学校当成是自己的家,用心去管理这个家。他关心学校的每一位职工。学校一位即将退休的高三老师因为心脏病不能上课,在家休养,饶校长亲自到家看望,端茶倒水,随即安排这位老师住进医院,并从上海和北京请来最好的专家为这位老师动手术。康复期间,学校每天安排人员到医院探望。这位老教师非常感动:“我就是拼了老命,也要为学校做点什么……”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