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才乡教育>报纸>  兴鲁坊路与兴鲁书院:杨友祥

兴鲁坊路与兴鲁书院:杨友祥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6.1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抚州日报

【出版日期】2009.06.11

【版次】第四版(专版、广告)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在抚州市中心城区有一条东西向的街巷,它东接荆公路,西连赣东大道,名叫兴鲁坊路。行走于此,让人似乎远离了闹市的喧嚣,有些宁静有些安谧,思想会特别活跃,情绪会额外激扬,探究此处奥秘的冲动也会油然而生。 兴鲁坊的命名源自于它北侧的古代著名学校――兴鲁书院。在兴鲁书院的遗址上,现在办有临川区实验小学和临川区第六中学(六中内尚有兴鲁书院部分遗迹)。这个书院建于宋朝嘉?v元年(1056),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及其诸弟创办的。曾巩的祖籍是山东,简称鲁,其先祖是山东曲阜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曾巩兄弟从小受父辈教育,一直尊儒崇道,有很强的道统观念,所以他们把书院命名为兴鲁书院,含有上承曾子之家学,以继周公孔子之传者的意义。兴鲁书院规模很大,房屋错落有致,内设讲堂学馆,还有彩亭后院;书院内环境幽雅,奇花异草飘香,绿树丛竹生辉,确实是一处传道授业解惑的好地方。 兴鲁书院一创办,四方士子闻风而至。为什么?原因有三:首先,曾巩此时虽然38岁、尚未中进士,但是由于他勤学苦练,学问及文章早已炉火纯青,尤其是经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褒奖后,曾巩已是名动四海、尽人皆知;其次,曾巩家酷爱藏书,已收藏各种书籍2万多册,能为求学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而且所有讲学资料,曾巩都亲自校对,治学十分严谨;第三,曾巩还亲自主讲,并订立严格的学规,办学态度非常严肃,特别是他经常延请欧阳修、王安石等知名学者莅院讲学,极大地提高了书院的知名度,书院好生兴旺。兴鲁书院是一所民办学府,其经费来源,一是由郡县划拨的学田田租承担一部分,二是由书院经营的店铺租金提供一部分,三是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捐助一部分。正是各方鼎力支持,书院才能支付不菲的日常开销,仅以书院主持为例,其年俸即为240两白银,可见一年所需费用不少。有宋一代,抚州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曾巩和兴鲁书院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 历代官吏对兴鲁书院也十分重视,从而延长了它的生命力。明清两代,兴鲁书院是抚州郡六县(临川、崇仁、宜黄、乐安、金溪、东乡)的讲学之所,继续为本地培育出大批人才。对兴鲁书院的维修,历任知府们也尽了自己的职责。清乾隆五年(1740),抚州知府刘永锡重修了兴鲁书院,稍后还延请清代名臣、理学家、诗文家李绂(字穆堂)就任书院山长并主讲席。乾隆四十六年(1781),抚州知府陈朗重修兴鲁书院,后来还在书院讲堂旁建造“梦欧亭”,一面纪念曾巩师事欧阳修,一面鼓励学子师法先贤努力成材。道光二年(1882),抚州知府郑祖琛、临川知县刘绳武等人又捐资重修兴鲁书院。兴鲁书院就这样绵延了800多年的历史,这是全国各书院中少有的事,这既显示了曾巩教育思想的强大感召力,也表明了抚州人民具有重视教育的光荣传统。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