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伐木大王”到“造林愚公”:――访资溪县马头山林场退休工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1.27
【版次】第二版(综合新闻)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迎着凛冽的寒风,踏着林区公路上的冰霜,笔者来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溪县马头山林场。在该场的杨树坑山场,笔者采访了一位年过古稀的退休工人赵宝信。 老人今年72岁,55岁那年因特繁工种提前退休后,和老伴17年来一直在这大山窝里义务造林护林。这么多年来,共造林1000多亩。握着赵宝信满是厚茧的老手,环顾四周的青山,笔者肃然起敬。 “您怎么想到退休后还要到这里来造林的?”笔者好奇地问。 “我呀,其实是在还债,还心债!”老人笑着回答。 赵宝信接下来的一番话解开了我们心头的疑窦。他是浙江省浦江县人,1958年因原籍人多地少,他来到初创的资溪县国营饶桥垦殖场(即马头山林场前身),当了一名手抡开山斧的伐木工人。这一干就是近30年,经他之手倒下的树木何止成千上万!他和几位同事成了远近闻名的“伐木大王”。由此,他所在的伐木队年年被评为森工生产先进集体,他本人多次被评为场里和县里的劳模。那时候砍了那么多的木头,心里觉得无尚光荣,因为场部领导经常是这样对工人群众说的:“靠山吃山,我们垦殖场啃的就是山,吃的就是这满山的木头。我们就是要多砍快运木头,支援国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场里‘一穷二白’的面貌,同时改善我们广大职工的生活。” 改革开放后,林场的经营方向和模式逐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林场逐年减少砍伐数量,开始重视造林营林。场里的伐木“军团”也逐年“裁军”,赵宝信和一些同事由于年龄偏大“转业”,放下伐木斧头,扛上栽树锄头。 “现在场部不再只用砍木数量来衡量工人的贡献了,砍伐开始变成了副业,每年间伐一点木头;而营林造林就变成了主业。我幸运自己在退休前赶上了好时代,总算造了几年林。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多造些林,来弥补过去当砍伐工砍掉的木头,要把荒山变成青山。” 为了“还债”,1993年赵宝信退休后就同老伴住在杨树坑山场,没挪过窝,天天开门见山,年年与林为伍,像呵护幼童似地伺弄着这一片青山。他锄头用坏了十多把,老茧磨掉了一层又一层。夫妇俩起早贪黑,种下大片的杉树和毛竹。前些年,儿女在县城读中学时,每年寒暑假,他还把孩子叫来,全家老小一块上山造林、护林。如今,先期种下的杉树胸径都达20公分以上。他还利用空闲山地种上一片桃、梨、桔等果树,挂果时,他欢迎附近老乡来品尝,不收一分钱。他还利用年轻时学会的养蜂技术,养了十几箱蜜蜂,有客来访,他就捧上一杯甜津津的蜜糖水。四邻乡亲们都夸老人是个厚道人,都愿意义务帮助他宣传爱山护林,管护好这片青山。 老人领着我们参观他经营的青山、果园以及山棚四周的蜂箱、菜地,还有他利用溪流落差做的小水轮发电设施,眉宇间流露出一种欣慰的神色。老人乐滋滋地说:“我还要在这里造更多的林,我活一天就要造一天林!” 易资庆 李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