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景线] 马头山上的“硕导” 本报记者 何建江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0.13
【版次】二版
【入库时间】20111130
【全文】
山清水秀的资溪,森林覆盖率达87.2%,被誉为“天然氧吧”。浩瀚的马头山原始森林,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神秘的原始森林,令人心驰神往。9月秋季,天气仍热,我们来到马头山林场,准备探访原始森林。几名林场场部人员与我们同去。
护林员吴可生出现在我们面前。已经56岁的他精神矍铄,皮肤黝黑,除了一身绿色长衣长裤职业装外,并不起眼。场部人员说:“有他带路,这一路就会很轻松。他可是每年都带研究生做暑期实践的。”
我们对吴可生的敬业已有了解。他当选过全省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护林员,马头山林场所辖16万多亩杳无人烟的山林,地貌特征、林相道路、动物行踪,他了如指掌。曾经在深山老林中单枪匹马阻止过盗伐林木团伙。但说他是能带研究生的“导师”,我们将信将疑。
一切就绪,我们向原始森林进发。
越野吉普车行驶在山区水泥路上,两边树木苍郁,一边是山,一边是山涧。偶尔有低垂的树枝迎面“扑”来,从车顶擦过。起初还能见到零零星星的小屋,当车驶过只有几户人家居住的马头山镇油榨窠村时,便进入了人迹罕至的森林深处。
我们欣赏着宜人的山林风景,不时下车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吴可生热情地招呼我们看路边的树木。
“这就是红豆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这是算盘子,可以入药。”
“这是华东石栗,果实可做豆腐。”
“这是蛛网萼,绣球科,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濒临灭绝,全省就这里有。你们看那瓣上的脉络,像不像蜘蛛网?”
……
若非亲闻,很难想像,这些专业植物名称,会从一名护林员嘴中滔滔蹦出。要知道,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高等植物约2500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有20余种。只念了小学的吴可生,却随便走到哪,都能说出树木的名字和特点,有如自家所栽。
“这多亏了当向导。”吴可生解答着我们的疑惑。一旁的场部人员接过话说,老吴是马头山的“活地图”。马头山林区2003年获批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不断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当了十多年护林员的吴可生是向导的不二人选。2007年的一天,湖北水产研究所介绍日本专家来马头山找棘胸蛙。棘胸蛙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其活动规律和生长环境与毒蛇相似。此前国外专家两次在这里发现棘胸蛙,一次是1933年美国专家在林区捉马坑全球首次发现棘胸蛙,另一次是1963年法国专家在这里找到棘胸蛙。当天上午8点,吴可生带领专家出发,晚上7点到达捉马坑,夜里找到棘胸蛙,日本专家激动得握住吴可生的手连声感叹“不容易”。
做向导时,吴可生“一心二用”,他在带路的过程中,“偷师”专家学者,留意听他们讲解林木知识。几年下来,竟能识别保护区上千种植物。这期间,他与省内外多名教授成了朋友,有疑问就向他们请教。他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不少教授的电话号码。有一次,马头山镇党委书记李旺仁在林区看到一棵不认识的树,便问吴可生,吴可生看后也不清楚。但他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向江西农大一名教师求助,将树叶、树种寄去,终于知道这是小叶侧楠。
日积月累,吴可生也成了专家,对林区许多植物的药用价值都一清二楚。同行的场部人员戏言,如果有人中暑,吴可生立马就能找草药治疗,片刻见效。2007年,两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陈家宽来马头山自然保护区考察后,主动请吴可生带他的两名研究生。多年来,吴可生带过的研究生不下百名,有的一来就是半个多月。
“后来,一些熟悉的教授,只是来个电话说一下,就让研究生独自过来找我。”对于自己的“硕导”经历,吴可生颇为自豪。今年暑假,他又带了一批来自上海、天津、南昌、赣州等地高校的研究生,其中不乏同济大学等知名学府的高材生。
从护林员到向导、再从向导到“硕导”,三种身份集于一身的吴可生,让我们一路兴致盎然。
不知不觉中前行了二三十里,水泥路面戛然而止,延伸过去的是中间长满杂草的狭窄泥路。车速减慢,颠簸前进。又行数十里,抵达森林无人区,吉普车无法驶入,只能下车步行。林中气候凉爽,下起了小雨。行至龙井护林站,前方路中央竖着两块牌子,提示禁止入内。吴可生说,再往前就只有护林员巡山时才会进去,里面地势险、野兽多,不轻易让人进入,一是怕发生意外,二是防止对山林造成破坏。
我们打道回府。此行虽没有见识到原始森林的惊险,但近距离感触了护林员吴可生的“硕导”风采。这些护林人兢兢业业地守卫着森林,保护着资溪的生态资源,使这里的山水风光更加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