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山纪行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9.14
【版次】第A16版 (生活副刊)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 李琦 亚里士多德说过,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家乡的山便是如此。连绵的山岭满披着茵茵绿草,松声处是密密的松林,疏影中俯卧着奇崛的怪石。一袭绿带从山谷间倾泻而下,溅起的飞沫氤氲成朦胧的雾霭。在这片沃土上,家乡的山仿佛一匹静卧的骏马,主宰着这幅写意山水。我的村庄就横卧在这高昂的“马头”之下,于是村人给这座山峰命名为:马头山。 马头山位于莱城区茶业口镇,海拔500多米,据说在晴朗之日,在山峰之上远眺西南,可见泰山之雄姿。若从山北看此山,其形状与泰山神似,故又被称作“小泰山”。马头山既是家乡人世代繁衍之根所,也是人们消暑旅游之胜地。 一个暑期的清晨,我带上相机开始了马头山之行。山脚的浓荫里晨鸟和鸣,婉转激越,像丝丝清泉荡涤着人的心灵。峰顶上云雾缥缈,若有若无,恍若仙境。看着这美丽的风景,我的心中充满着无限的幸福,感谢大自然赐予我们一个如此美丽、温馨的家园。沿着山径蜿蜒而上,首先吸引你的眼球的就是路旁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或像青蛙静坐,或如仙桃临盘,隐约在缥缈的山雾中。继续前行,你会看到陡峭的山石坡面。在这巨大的山石上隐藏着一座洞穴,村人称其为“老虎洞”。顺着斜坡上的一条狭窄小道,我顺利地来到了老虎洞前。洞口前是一块齐整的石板,石板上竟刻有一个巨大棋盘,人为还是天然?没人说得清。村里的老人讲,老虎洞在抗战时期,是为村人躲避日本鬼子扫荡所用。据说山洞幽深异常,小时我曾和伙伴们进去过一次。老虎洞在深处又分为两个小洞,一个朝向西南,一个通向东北,但两洞都异常狭窄,人难以进人,因此没人知道其深浅。在洞口旁陡峭的石壁上,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一些小坑,好似一个个脚印,传说这是仙人路过洞口时留下的足迹。 我快步攀登,顾不上草叶的露珠弄湿了裤管,在云雾消散前登上了马头山的第一座山峰。站在峰顶看脚下的磅礴云海,感觉整个人都在随着云气升华。我曾见过泰山的云海,但比较起来,马头山的云海也毫不逊色。你看那山间的白云,时而滚作一团团的棉絮,时而化作一袭袭长绫,绕着这座山峰飘忽而来,又朝着那座山峰悠然而去。有时它们会成为一片,整个山峦变成茫茫海面,只露出峰尖,像大海中的点点岛屿。一刹那又云开雾散,脚下银涛翻滚,座座山峰如在白浪之中,时隐时现…… 再往前走,你会看到一条小溪从山顶泻下,蜿蜒的溪水清澈碧绿,各样怪石沉浮其间,隐约间几条小鱼往来穿梭,正和着水声跳着华尔兹。而那些被水“打磨”得光滑的顽石,可谓奇形怪状。它们有的沉到水底,有的探出水面,用永恒的坚守去感动流水的无情;溪边的古树,七枝八杈,疏影横斜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还有那老树疙瘩,有的如猛虎出山,有的似仙狮呈祥,有的像金牛奔腾……累了,掬一口泉水,让清凉甘甜沁透心脾,或躺在光滑的大石上,听松涛阵阵,看云卷云舒。人生至境,夫复何求? 经过一番跋涉,我终于来到了马头山最具神秘色彩的奇石———“馍馍石”旁,因为它的外形酷似一馒头。最有趣的是,巨石裂开的一角,斜躺在草地上,像极了从馒头上掰下的一小块。传说当年泰山的主神在此蒸馒头,掰下一块看看熟了没有,只可惜没熟。由于他有紧急之事不得不离去,于是将这馒头永远地留在了这里。据说站在“馍馍石”上可以看见泰山,可我每次上去都没有看见。于是我曾一次又一次地爬到上面去眺望,现在想来甚觉可笑。 登临山顶,猎猎山风吹动衣襟,让我有飞翔的渴望。极目远眺,群山起伏,柏油马路像一条黑带在山间蜿蜒。齐整的村落,座座崭新的居民楼诉说着新农村的日新月异。马头山满披着绿衣,生机勃勃,像一个巨人呵护着我的家乡。在他的庇护下,乡亲们安居乐业。 意犹未尽地行走在下山的路上,我心中默想:马头山,我会经常回来看你。你不但是我心灵休憩的地方,也是家乡再次腾飞的基石。你给了我生命和精神的养料,而我们也必将把你变得更加美丽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