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风物>报纸>  相山庙的变迁与门票收藏

相山庙的变迁与门票收藏

作者:徐远东 出版日期:2012.08.17 点击数:0

【作者】 徐远东

【报纸名称】:淮北晨刊

【出版日期】2012.08.17

【版次】第15版:十五版

【入库时间】20121120

【全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地藏宝殿

公元前后,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传播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淮北的宗教以佛教历史最为悠久,传入最早。

早在汉代,佛教信徒就购置土地,建寺庙,塑神像,开展宗教活动。有记载的寺庙就有4处,宋朝时期的青龙山回龙寺更是香火旺盛,焚香拜佛者络绎不绝。明清两代佛教继续进一步发展,仅明代就建有寺庙50余所,其中9所还为女尼主持。至1945年,濉溪县尚存大小佛教寺庙、庵堂94所,僧尼、徒众223人,土地1813亩,房舍600余间。淮北佛教寺庙的建立,有的与自然灾害有关,有的为祈福禳灾,还有的为纪念神话的历史人物,各庙的塑神多少,多不固定,而主祀之神,多为庙宇名称。寺庙大多建在环境清幽、山清水秀之处,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地方,寺庙林立,规模也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的落实,淮北的佛教活动又陆续开展起来,1992年就有佛家信徒千余人,出家僧尼10多人,佛教组织、居士林、念佛堂等也开始建立。佛教活动在淮北影响深远,已经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今天,逢年过节,不少相城市民仍然要上山烧香还愿,祈福来年长辈康泰、亲人平安、子女升学如意。

淮北的庙宇众多,单论规模之大,影响之广,要数淮北相山庙,这座皖北名剎,静静地睡在绿意葱茏的相山公园怀抱中,默默注视了相城千年的沧桑。传说,西晋太康五年,信奉佛教的晋武帝听说相山山神为佑护百姓屡显神通,有求必应,十分灵验,皇帝闻听此事,龙颜大悦,随即下旨,通令各地广修庙宇,祭祀境内山川之神,以造福黎民。相城沛国令郭卿主持修建山庙,并刻铭记之,以后历代官府都不敢懈怠,拨款维修,还赐给它一个新的名字“显通寺”,但我们淮北的老百姓不买账,还是习惯叫它相山庙。每年的三月十八,是传统的相山庙会,方圆百里朝山进香的百姓,人如潮水,盛况空前,整个相城沉浸在盛大的节日气氛中。建国后的相山庙,饱经文革浩劫和损毁,满目疮痍,凄凉不堪。淮北市政府先后两次拨款维修,1976年,被辟为淮北市博物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修葺一新的相山庙开始对外开放。

2000年10月,淮北市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按照城市发展的需求,邀请九华山释慧开担任相山庙主持,在保持古庙原有清代的风格和布局的基础上,对古老的相山庙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扩建。先后修建大雄宝殿、地藏宝殿、钟楼、鼓楼、寮房,增添佛像、法器等,新修道路、围墙。2009年全部落成,经过整修的寺院犹如涅槃重生,焕然一新。(图一)相山庙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山门上有奎楼,建于清乾隆年间,楼高12米,仿古城堡造型,半月形门洞和墙体,厚实庄重,琉璃黄瓦,飞檐翘角,赭红色院墙上的4个大字“阿弥陀佛”,让游客顿感佛味浓浓。魁星是传说中主宰文运兴衰的神,建此楼寓祝相城未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图二),(图三)大雄宝殿位于相山庙正殿后院,2005年10月建成。单层、双檐、歇山式。总建筑990平方米,分为殿内建筑和走廊部分,店内供奉释迦佛尼、药师佛祖,塑像有十八罗汉和观音菩萨像,走廊部分200平方米,54根红色水泥柱组成,白色花岗岩栏杆环绕四周。红底金字“大雄宝殿”匾额悬挂在正门上双檐中间,整个建筑以红色为基调,殿顶层檐八角,全部有琉璃瓦装饰。“大雄”是古印度教徒对释迦佛尼的尊称,即是“一切无畏的大勇士”之意,供奉佛主雕像的殿称为大雄宝殿。

(图四)地藏宝殿位于大雄宝殿南30米,2009年建成。建筑面积85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仿古木构架斗拱式框架结构,单檐高7.4米,双檐高12.31米。外廊四周为高1.2米的白色花岗岩的雕刻栏杆,整个建筑单层、双檐歇山式,仿唐宋寺院建筑风格。此殿主要供奉的是大愿地藏王菩萨像,地藏王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耳熟能详的俗语“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即是地藏王的誓言。(图五)相山庙门票是淮北市佛教不断发展的生动实物,它有着鲜明的淮北地方人文特色和艺术价值,也是宣传淮北佛教文化的纸质载体。从小幅简单的粗糙设计到大张的精美摄影,从五角到一元再到十元,相山庙门票一次次华美转身,让你百看不厌,回味无穷。欣赏相山庙门票,会让你想起家乡,想起这座佛号绵绵的千年古刹,大雄宝殿内氤氲不散的缕缕香烟和回荡深沉的诵经声,一种恍若隔世超凡脱俗的奇妙感觉,就会扑面而来。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