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风物>报纸>  相山听雨

相山听雨

作者:王超 出版日期:2011.04.20 点击数:0

【作者】 王超

【报纸名称】:淮北晨刊

【出版日期】2011.04.20

【版次】第15版:十五版

【入库时间】20121120

【全文】

晚饭后,我习惯去屋后的山上转转,散步、散心。这天走在山路上,天忽然飘起了雨,初始,零零星星,无声无息,而后,渐渐地密了起来,大有“沾衣欲湿”的架势,我只好四处避雨。

猛抬头,发现一亭阁,里面已避有两三人。

三月的雨,丝丝缕缕,缠缠绵绵,像宋词一般的婉约。这应该是今春的第一场雨,在这个北方的小城,春天很短,如一篇文章中间的过渡句,是那么的不经意。能在今晚偶遇一场春雨,也算是一种缘分吧。

亭外,雨打在泛绿的树叶上,打在含苞的花上,打在初绽的嫩芽上,打在青石板路上,打在桔黄的灯罩上,打在暗红的瓦楞上,发出不同的声音,像一首春之曲,轻抚你的耳膜,更像禅院的钟声,轻扣你的心扉。雨声还带着些许的雾气,淡淡地溢入你的鼻腔,漫入你的大脑,流入你的心灵。

听雨如同饮茶,要有一种恬淡的心态,在慢慢地品尝过程中,享受一种平和。听雨也是一个心灵按摩,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体验。这不禁让我想起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此时此景,细细吟咏、琢磨,你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也许,在这个很安详的春夜,这首词,有些悲凉和沧桑,有些不合时宜,或许,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更有些明亮的色彩,更贴切些。但王维的“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此时更契合我的心境。

雨,不紧不慢地下着。亭里躲雨的人,耐不住寂寞,渐渐地只剩下我一人。静静地站在亭子里听雨,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清澈澄净,享受着动与静的和谐。此情此境,再浮躁的人也会静下来,享受雨声。人,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千万种心情就有千万种雨境,或喜,或悲,或歌,或思,不一而足……这时忽然想到了前些日子看过的一个关于禅的故事:一个苦苦修行的行者,有天去问禅师,学佛有什么作用?禅师笑了笑说,观察到春雨了吗?它能使青山更青,绿树更绿,蓝天更蓝。但山还是山,树还是树,天还是天。行者说,明白了,雨即心,心即雨。

夜深了,雨仍下着,但已小了,怕妻惦念,我走出了亭子。山里纯净的雨,随着风飘到脸上,那对于我是一种恬然,一种惬意,更是一种享受。

今晚,一定能睡个好觉。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