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临川方言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10.29
【版次】第06版:特别报道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用临川方言唱戏,市民听起来是那么亲切。
□文/图晚报首席记者况国祥晚报记者朱来勇
随着抚州城市框架逐渐拉大,市区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同圈子的人在同一场合说着同样的“话”———普通话。时下讲普通话的小孩和年轻人逐渐增多,他们的长辈,特别是中老年人与儿孙们交流时,也“被迫”讲起了普通话,就这样,普通话日渐普及了,但乡音———临川方言却离年轻的一代越来越远。
临川方言的来龙去脉
日前,记者采访了我市研究临川方言的专家左先生。据他介绍,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部,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开始建县。因为地理位置介于吴、楚、越之间,受周围环境影响,当地最早的方言是一种夹杂吴楚语音的土话。唐末黄巢起义,许多中原汉人举族南迁,来到当时没有遭到战乱影响的临川定居,使这里的人口结构和语言音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原汉人带来的北方话与当地的土话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经过长时间的糅合,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临川方言。该方言既从属于赣语系统,又同客家话有某些共同之处,属独具风格的“临川音系”。临川方言可谓抚州方言的代表,出于对“临川文化”整体概念的认同,左先生认为称“临川方言”较之“抚州方言”更妥。
汉语目前可分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湘、赣、闽、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临川方言是赣方言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很有特色、很有影响的地方语言。在国内,“临川方言”与“临川才子”齐名,受到教育界、学术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上世纪30年代初期,我国著名语音专家罗常培在与临川籍文学史家游国恩谈话时,对游国恩独特的临川方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敏锐地发现临川方言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保持闭口韵尾,二是来纽三四等声母变成[t],三是章昌二纽变同端透。
罗常培认为:“临川方言音系在南方语言系统中发音独特,很可能代表北方客家迁徒传下来的语言流变和当地土著语言的变异,可以作为民族迁徙和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来研究。”
临川方言传播临川文化
临川方言很有意思,既幽默又贴心。在不少成年人交际中,人们时不时会从嘴里蹦出几个经典的方言词汇,让偶遇的外地人满脸疑惑,但事后却笑得合不拢嘴。
前些天,万先生带着外地朋友走亲访友,应邀来到一个女同学家品功夫茶,大伙天南地北乱侃,聊得非常开心。当女同学谈及小时候的经历时,她突然说自己小时侯的绰号是“鼻屎客”,外地朋友纳闷良久,以为是她小时候不爱干净。其实,这是临川方言,意思是“小气鬼”,女同学稍作解释后,大伙感觉临川方言很是幽默。
万先生一名阔别许久的大学同学陈先生到深圳出差,返程途中顺道来抚州看望他。晚宴酒过三巡后,大伙互相劝酒,万先生的一名同事督请陈先生喝完,一句方言“快几吧”脱口而出,随之又接连几句“快几吧快几吧”。刚开始,陈先生感到非常尴尬。当看到别人都是用这句俗语互相劝酒,并欢声笑语地对饮,他便明白了过来,微微咧嘴一笑。原来此“快几吧”并非脏话,而是快点的意思,是抚州人独特的敬酒方式,充满热情之意。
用临川方言演唱的歌曲《抚州人》已纳入百度mp3歌曲下载,成为“抚州产”的网络流行歌曲。创作这首歌曲的作者名叫席轶贞,刚20岁出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抚州妹子。我们能够从这首歌中发现,它不仅是用临川方言演唱,而且歌词描述了抚州市区路况、抚州乡土人情,还介绍了部分抚州特色。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时常会听到好好仂仂(无缘无故地)、日头(太阳)、排场(漂亮)、落雨(下雨)、上昼(上午)、下昼(下午)、做洗(洗澡)、纺线(丝瓜)、猥(玩)、水袜(袜子)等地地道道的临川方言。雌性家禽均称“嫫”(mo),例如猪嫫、狗嫫、鸡嫫。
日前,在我市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上,新编的抚州采茶戏版《牡丹亭》以其浓郁的临川方言演绎了“汤翁”这一不朽名著。当抚州人在听到地道临川方言的唱词时,感到非常亲切。
许多市民表示,听到地地道道的临川方言戏曲,让他们感到这是临川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小孩很少会讲临川方言
市民徐先生最近辅导儿子的语文作业,他儿子被骆宾王写的《咏鹅》押韵给难到了,急忙向他求解。徐先生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古诗词的读音,按普通话(实际上是北京方言的修订版)读已经不押韵了。不过,他特意给儿子出了一道思考题:用临川方言去读这首诗,看看能否体会到押韵。但是,徐先生的儿子会说的方言词汇少得可怜,无法用临川方言的语境来读这首诗。
于是,徐先生把《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文中的每个字的拼音都标注了一番。用普通话朗诵这首诗,前两句的韵脚是e,第三句不用押韵,第四句的韵脚是o,这样却不符合通常的诗词押韵规律。但是,用临川方言朗读,这首诗则完全押韵!在临川方言里,鹅的发音是o(阳平),歌的发音是go(阴平),波的发音是bo(阴平)。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如今市区大部分家庭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都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从小就让他们学习普通话,“土得掉渣”的临川方言则不愿意教给小孩,生怕孩子说方言会遭到同学歧视,被认为是乡下来的“野孩子”。
普通话和方言应和谐共存
在推广普通话和保护临川方言的问题上,市民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现在人们的交友圈子日益扩大,接触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普通话成了越来越重要的交流语言,临川方言逐渐消失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有人则竭力保护临川方言,认为保护临川方言就是保护临川文化,理应对临川方言加以保护和推广;不过,也有人认为临川方言根本没有受到威胁,“拯救”方言的说法,是排外情绪在作怪,每个人都有选择使用哪种语言交流的权力。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1958年1月10日,全国政协举行报告会。在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报告中指出:汉民族语言存在严重的方言分歧,对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在我国汉族人民中努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同时,也特别说明推广普通话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有专家指出,推广普通话和保护、传承临川方言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人们可以两者兼顾,完全没有必要禁止和消灭临川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