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牡丹亭》青春版将在京上演

《牡丹亭》青春版将在京上演

作者:杨泉 出版日期:2004.10.15 点击数:0

【作者】 杨泉

【报纸名称】:人民日报

【关键词】 海峡两岸连手 打造经典昆曲 

【出版日期】2004.10.15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海峡两岸连手打造经典昆曲 《牡丹亭》青春版将在京上演 本报讯10月21日、22日、23日,经典昆曲连本大戏《牡丹亭》青春版将作为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重头戏,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流传久远。昆曲被称为“百戏之母”,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2001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台湾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热爱昆曲艺术,自称“昆曲义工”,推广昆曲20年,为了将《牡丹亭》推向当今舞台,在他的策划下,海峡两岸80多位优秀艺术家汇聚一堂,经过剧本修改、演员培训、舞台排演几大过程,终于完成了一部精美、好看、动人的青春版。《牡丹亭》原作共55折,而青春版分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上中下三本,9个小时,分三天演完。改编后的剧本清新流畅,特别适合青年观众欣赏,也没有损伤原作的基本精神。昆剧艺术家汪世瑜、张继青分别担任总导演和总顾问,新秀沈丰英、俞玖林扮演杜丽娘和柳梦梅。

最近,白先勇先生专程来京介绍《牡丹亭》排演情况。他说,昆曲原本是大众戏曲,后来观众渐渐稀少,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该在时代中退隐,应当想方设法在今天的舞台上加以扶持、推广,让青年观众了解并喜爱昆曲。昆曲的演员需要传承,观众更需要传承。从不久前在台北、香港、上海、苏州、杭州上演的状况看,青春版《牡丹亭》获得了预想的效果,多半观众是青年。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原则是只删不改,所以精华依旧,今天的观众还能欣然接受,这说明《牡丹亭》的魅力跨越时空。昆剧《牡丹亭》在音乐节上演,是北京国际音乐节重点扶持民族艺术的又一重要举动。

(杨泉)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