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首次“变脸”越剧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4.05.17
【版次】第8版(娱乐新闻)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
本报讯(记者 李清)
《牡丹亭》里的柳梦梅、杜丽娘,如果搬上越剧舞台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即将于5月26日起亮相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小剧场越剧《牡丹亭》,一开排就引来众多惊呼,这里面有为其先锋实验叫好的年轻人,也有痛感传统戏曲“沦落”的理论家。
“我们想把汤显祖原著里的惊梦、寻梦等经典段落,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更富有现代戏剧的感染力。”该剧的创作团体,既有专业的越剧演员,也不乏热爱传统戏曲的普通戏迷,他们丝毫不避讳对于戏剧革新的迫切“野心”。然而,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5岁年轻人的想法,却受到了众多戏剧界人士的质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戏剧界人士痛心疾首地对记者说:“《牡丹亭》千古年来就是昆曲,就是那个模式,很多经典段子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现在平白再造一个,昆曲的戏迷接受不了,越剧的戏迷更接受不了。”还有戏剧评论家认为,昆曲擅长造境,《牡丹亭》已经在昆曲的唯美意境中达到极致,再用越剧演就不是那个味道了。况且,越剧本身也有自己的流传程式,每句台词都有固定的唱腔和身段,如果随随便便改动,那么所谓的“经典”都将不复存在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这群年轻人宁可顶着巨大的压力、也要排出小剧场版的越剧《牡丹亭》呢?柳梦梅的扮演者沈倩沉默良久,一番话终于道出了原委:“越剧曾经是上海最有观众缘的戏曲之一,过去上海有几千个人在唱越剧,而现在到大学里去演出,一场不过十几、二十个人。”面对越剧青年观众的流失,导演和演员们都感到万分痛心。
记者了解到,其实这些年来,越剧院一直致力于改变传统戏曲沉寂的现状,对多部经典戏进行了老戏重排,希望培养起新的观众群体。然而,传统戏曲的题材正越来越偏离现实,不少年轻人甚至连台上的故事都很陌生,更别谈培养起对于越剧的兴趣。因此,这个年轻的创作团体,正是希望借着对《牡丹亭》的颠覆与重构,让传统戏曲与年轻人的心灵走得更近。
据悉,该剧由民间戏剧团体802戏剧工作室与上海演出家艺术团联手打造,5月26日至6月6日,小剧场越剧《牡丹亭》将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连演10场。
越剧《牡丹亭》是这样炼成的
《牡丹亭》第一次被搬上越剧舞台,究竟是怎样的一出戏?用越剧来演《牡丹亭》,不仅在上海没有过,就算在全国越剧的演出历史上也是破天荒头一遭。主创人员介绍说:“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条件下,所有的唱腔都是演员们自己一句一句设计出来的。”
担任编剧和导演的青年戏剧人刘平告诉记者,有别于汤显祖原著及昆曲所表现的完美爱情,小剧场越剧《牡丹亭》里有的只是现实男女,在爱情归于平淡之后的困惑与选择。“虽然这个戏的形式很现代,加入了很多实验戏剧即兴创作的成分,但是越剧的精神内核不会变———这是支撑全戏的骨子。”扮演柳梦梅的徐派小生沈倩,以及杜丽娘的扮演者傅派花旦盛舒扬,都是越剧界很有潜力的青年演员。这次在牡丹亭的故事中,他们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感悟。
旁白
戏曲舞台迎来多元化格局
专访上海戏剧杂志社的蔡兴水博士
对于小剧场越剧《牡丹亭》在正式演出前就引起的轩然大波,上海戏剧杂志社的蔡兴水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十分平静:“没必要太看重争议的说法。作为多元戏剧格局中的一部分,越剧《牡丹亭》的出现实属正常。”
长期以来,上海的越剧观众群年龄层偏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对戏曲本体进行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传统戏曲不争的“心病”。对此蔡博士认为:小剧场的舞台设计灵活、表现方法多样,有利于越剧突破传统、进行大胆的形式革新。他进一步表示,戏剧演出本来就有多种风格,上海人在习惯大制作的同时,也需要小剧场演出、尤其是小剧场戏曲这样的“轻骑兵”。
而另外一些业内专家表示,虽然越剧舞台上从未出现过《牡丹亭》,但“没演过”不代表“不能演”。在各个剧种都在进行摸索创新的今天,小剧场《牡丹亭》应该看作是其中的一种探索。至于这种探索成不成功,最终还要接受观众与戏曲前辈的检验。
(记者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