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舞剧式”生存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10.20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在媒体工作的上海人高航,一个月前就以880元的价格定下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晚会的门票,她是冲着大型舞剧《牡丹亭》去的。这出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和北京大都阳光艺术团创演的4幕舞剧,是从5部候选作品中选出来为艺术节挑开幕“大梁”的。 18日晚,笛声悠悠荡起,锣鼓阵阵敲响,当杜丽娘拂颊提袖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随之在上海大剧院拉开序幕……高航说,从未看过这么美的《牡丹亭》,“舞剧让《牡丹亭》回归原本的精致和唯美,与原著‘疑梦疑真,暗香浮动’的意象无限接近。” 赏心乐事谁家院? 舞剧版《牡丹亭》的序曲是“偶遇”。帘幕拉开,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杜丽娘和柳梦梅偶遇,一见倾心。 记者在艺术节开幕前夕前往位于卫岗的前线歌舞团观看彩排。重新装修过的新剧院里,巨大的“牡丹”布景算不上奢华,但足够精致。台前正上演春游踏青的热闹景象,帘幕背后,女主角正整装候场,不紧不慢,气定神闲。 这正是前线文工团团长、舞剧编导之一应志琪想要的感觉。 “它是中国的民族舞剧,但糅合了现代舞的技法。气质是‘江南’的,古典的,浪漫柔美,气定神闲。” 白先勇曾将55出的原著改成27回目的昆曲,分3天演出。而应志琪他们此番更是将内容浓缩至4幕8场,共约100分钟。 今年7月21日,这出舞剧登陆北京中国剧院进行首演,380元,580元,780元,1000元,这套票价公布出来的时候,立刻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谁会花这么多钱看一部舞剧?套用《牡丹亭》里的名句,就是“赏心乐事谁家院”?然而原定的3场演下来,能容纳1000个座位的中国剧院天天一票难求,剧组只好又于当月26日至29日加演6场,均场场爆满。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舞台布景纷繁绚丽,男女主角分寸感极好,每个翻手,每个回头都拿捏得恰如其分。戏台上不时幻化的斑驳光影,‘惊梦’时风吹花落,‘离魂’前秋雨寂寥……这样的美,把《牡丹亭》演绎得如梦如幻,真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演出结束许久,高航仍沉浸其中意犹未尽。 将一部文学巨著搬上舞台,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如何用肢体语言讲好这个倾倒众生的爱情故事。”应志琪答。“原著文字非常优美,可没有唱词的舞剧要如何铺垫剧情、传达情感?” 经过编导组长达一年多的研读、修改,最终,他们确定了“以爱为内核,崇尚至纯爱情、追求精神自由”的阐释方式。 “因为原著实在太过家喻户晓,这既是舞剧改编最难的地方,也是最讨巧的。”应志琪解释说,“故事可以重新解构,场景可以自由变幻,只要你抓住了原著的内核,打动了观众,他们就会认可。” 在形式上,观众也很容易看到剧组下的功夫—— 舞美方面,舞剧用多重牡丹变幻来推动剧情发展。灰白色破碎的牡丹代表人物低垂失落的心情和将要消失的生命,黑牡丹代表地狱,云状红色牡丹代表复生…… 内容采取大俗大雅的结构方式。如集市一场,如一幅缓缓展开的《清明上河图》,接下来风格一转,一段非常雅的双人舞与之形成大开大合的对比…… “大俗大雅间形成视觉的强烈对比和反差,我们希望能借形式美召唤观众的洞见和共鸣,在‘情’‘景’交融间生得意境。”应志琪如是说。 舞剧《牡丹亭》的创新与未来 舞剧《牡丹亭》的阵容可以用“豪华”来形容,不仅集中了《小城雨巷》的明星阵容,军内外著名舞蹈、音乐、舞美、服装、灯光专家也齐聚一堂。女主角由《小城雨巷》的主演、文华表演奖获得者胡琴心领衔,男主角的扮演者许鹏也是文华表演奖获得者。 当晚的观众也懂得《牡丹亭》的美,从长达10分钟的掌声就可以看出他们对演出的由衷欣赏与赞叹。而舞剧《牡丹亭》则是锁不住的“春梦”,应志琪告诉记者,“《牡丹亭》11月将进入演出季,剧组将把舞剧推广出去。” 相比一般观众,中国东方歌舞团艺术总监陈维亚则对舞剧《牡丹亭》的成功有更深的看法,“现代人生活在快节奏中,无处不是快餐文化,渐渐习惯了只客观接受而不是主观思考,更别提去体会那些源远流长的作品之意境了。但愿中国舞剧的创新与探索,能使更多的人愿意去发现、去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妙。” 本报记者 杨晓玲 双生 章杰 为国际艺术节揭幕,南京舞剧倾倒上海滩—— 舞剧《牡丹亭》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