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唱响400年(下)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8.14
【版次】第08版:曲艺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结束了封建社会制度。高举反封建思想大旗的《牡丹亭》,如浴火重生的金凤凰,翱翔得更高更远,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欢迎。从此,《牡丹亭》的演出场面更加壮观,演出艺术更加高雅,演出剧种更加多样,而且这种势头还如日中天,方兴未艾,盛演不衰的喜人局面不知要绵延到何世何年!
大师加盟
进入20世纪,《牡丹亭》裹着“五四”运动的强劲春风,在全国各地继续唱响。这时众多表演大师纷纷加盟,使《牡丹亭》的艺术品位大大提高,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
先是顾传珍和朱传茗分别饰演《牡丹亭》中的生、旦,观众认为这是传字辈中最出色的一对。接着,梅兰芳、尚长荣、荀慧生、程砚秋四大名旦也都出演《牡丹亭》。1923年,程砚秋和俞振飞合作,分饰《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精湛的表演,使传字辈的生、旦艺术又提高了一个层次。20世纪30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扮演杜丽娘、昆曲泰斗俞振飞扮演柳梦梅,两位顶级大师联袂出演《牡丹亭》折子戏《游园惊梦》,大师们的精彩演出轰动京城,成为戏曲艺术界的千古绝唱。梅兰芳在饰演杜丽娘时,能把握年届标梅少女有“难言之隐”的分寸,全力刻划青春少女思春的娇媚羞涩,唱腔、表情、身段三者浑然一体,丝丝入扣,撼人心魄,获得观众阵阵掌声、盈盈泪珠。由于梅兰芳、俞振飞大师的演出炉火纯青,是国之珍宝,因此应邀到日本、美国、苏联和保加利亚等国家演出《牡丹亭》折子戏《游园惊梦》、《春香闹学》,又一次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游园惊梦》和《春香闹学》两出戏是梅兰芳经常演出的剧目之一,他还和儿子梅葆玖配过戏,他饰杜丽娘、梅葆玖饰春香。演出过《牡丹亭》的戏曲表演大师还有:张君秋(饰杜丽娘)、李世芳(饰春香);张继青(饰杜丽娘)、徐华(饰春香)等。
1950年春节,毛主席亲自邀请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韩世昌、白云生等演出《牡丹亭·游园惊梦》,著名表演艺术家马祥麟也参与其中。这是大师加盟《牡丹亭》演出的高潮。
名家锻造
汤显祖的《牡丹亭》全剧55出,要好几天才能演完全本,这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欣赏兴趣有巨大的差距,因此舞台演出大多以折子戏为主,精彩精炼却难窥全貌。于是许多戏曲名家纷纷对原作进行压缩改编,锻造出不少既保持原作精神又反映时代特色的经典作品,演出的效果更加显著。
1957年,江西省文化厅长、著名戏曲家石凌鹤尝试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改编为赣剧《还魂记》。全剧共9场,集中描写杜丽娘、柳梦梅之间的生死情爱,结构紧凑,主题突出,戏曲界普遍认为此剧改编成功,演出精彩。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演出时,毛主席给予了“美秀娇甜”的高度评价。同样,著名剧作家苏雪庵改编的10场《牡丹亭》由俞振飞和言慧珠演出,赢得观众喝彩。
石凌鹤、苏雪庵的改编探索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编热提供了经验。1980年,北方昆剧团演出了8场的整改本《牡丹亭》。1981年,江苏省昆剧院演出了5场的整改本《牡丹亭》,因其为《牡丹亭》5个传统折子戏精华串联而成,故有“精华版”之誉。1982年,崇仁县采茶剧团首演大型古装戏《牡丹亭》,此剧为著名编剧张齐改编。同年,上海昆剧院公演7场整改本《牡丹亭》,其结尾富有戏剧冲突,很吸引观众。1993年,上海昆剧院重排《牡丹亭》,全剧改为6场,加入话剧元素,在灯光、舞美、表演、音乐等方面别出心裁,演出反映强烈。1998年,美国导演彼得·塞勒斯导演出歌剧《牡丹亭》,其特点是将原著中杜丽娘、柳梦梅二人含蓄温婉的爱情解构为露骨大胆的情欲,故有“情色版”之称,在国外影响极大。这是《牡丹亭》演出剧种的创举。1999年,美裔华人陈士争导演出55场的全本《牡丹亭》,陈士争在昆曲中加上了评弹、木偶、民俗乐等元素,被称为“民俗版”《牡丹亭》,也是别有韵味。同年,上海昆剧院推出第三版《牡丹亭》,由王人杰整理,郭小男导演,分上中下3个场次,6个小时演完,该剧以“迎接新世纪的全新大制作”为理念,在演员、音乐、舞美等方面都运用了现代理念和手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无疑是大名家大手笔,大锻造大成功。白先勇,白崇禧之子,台湾当代著名作家,10岁时在上海美琪大戏院看过梅兰芳的《游园惊梦》,深受感动而爱上昆曲,自称为“昆曲义工”。1966年,白先勇即创作了《游园惊梦》,开始了对汤显祖《牡丹亭》的改编。2004年4月29日,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全世界首演。这部几经打磨的大戏,全部由苏州昆剧院年轻演员担纲,“小兰花班”的沈丰英饰杜丽娘,俞玖林饰柳梦梅,造型青春靓丽,非常符合剧中人物的形象,同时,在昆曲名演员汪世瑜及名旦张继青的指导下,全剧精简成富有趣味的29出,分上中下3本,3天连台演完,更适应年轻人的欣赏习惯,所以叫做“青春版”,又誉为“白牡丹”。首演之时,台湾公共电视台录制全程实况转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之后,白先勇的《牡丹亭》从南京大学到北京大学,从台北到法国、美国、澳大利亚,作了一次环球演出,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反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时,著名学者余秋雨也加入“白牡丹”的创作,担任文学顾问,因演出地点在具有600年历史的皇家粮仓,这原生态的《牡丹亭》又有了“厅堂版”之称。在《牡丹亭》演完99场后,白先勇又带着他钟爱的《牡丹亭》第四次进京,在能容纳3000名观众的北展剧场进行第100场演出。这有纪念意义的演出大放异彩,接连几天都是座无虚席,让人们大开眼界,大增自信,充满了“文化复兴为时不远”的感叹!
在《牡丹亭》热的推动下,汤显祖大师家乡的《牡丹亭》演出也闪亮登场,日臻完美。1994年组建的抚州地区汤显祖艺术实验剧团演出了采茶折子戏《游园惊梦》;2006年,抚州地区汤显祖艺术实验剧团升格为抚州市采茶歌舞剧院,整理改编了《牡丹亭》折子戏《游园惊梦》、《冥判》、《怨撒》、《生悟》、《花报》等,还为来考察的省内外贵宾表演了《游园惊梦》。2008年12月27-29日,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汤显祖大剧院义演3天,让抚州人大饱眼福。2009年6月25日,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和北京大都阳光艺术团在汤显祖大剧院激情上演了大型舞剧《牡丹亭》,让《牡丹亭》故乡的人们领略到古典故事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今年6月,抚州采茶大戏《牡丹亭》开排,绚丽的牡丹之花别样红。
影视助威
电影、电视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体,尤其是高科技产物的电视,它除了方便快捷、传神生动外,还有覆盖面超大超强的优点。《牡丹亭》借助这些现代传媒的帮助,真正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
上世纪60年代,《牡丹亭》就两次登上了银幕。一次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梅兰芳、俞振飞主演的《游园惊梦》拍成戏曲艺术片,时间是1960年;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石凌鹤改编的赣剧《还魂记》摄制成舞台艺术片。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电影、录像、电视将《牡丹亭》作为重头戏,积极录制推广。台湾先声夺人,录制了各种版本的《牡丹亭》:1982年,台湾电视公司摄制了徐露、高蕙兰主演的《牡丹亭》;1999年,王奉梅、汪世瑜在台北新舞台演出的《牡丹亭》被录像发行;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国家戏剧院”演出,台湾公共电视台录像发行;2005年,石小梅、孔爱萍在台北中山堂演出的精华版《牡丹亭》,由台北市立国乐团录像出版。内地也不甘落后,出版发行了更多的《牡丹亭》演出录像:1982年,蔡瑶铣、许凤山在首都师范学院演出的《牡丹亭》,由北京师范学院电教馆录像发行;1984年,张继青、王亨恺主演的舞台版《牡丹亭》,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录像发行;1993年,上海音像出版社发行了梁谷音、蔡正仁主演的《牡丹亭》;1999年,张继青、王亨恺主演的电影版《牡丹亭》由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南京音像出版社发行;1999年,陈士争导演的精华版《牡丹亭》,由南强国际影视传播有限公司代理发行等。
说到影视助威《牡丹亭》,还有两件大事让人兴奋不已:一是2008年完成的越剧电视连续剧《牡丹亭》,在电脑上可以欣赏到;一是今年5月大型电视连续剧《牡丹亭》已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