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牡丹亭》看昆曲的魅力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7.06
【版次】第B03版:特别关注
【入库时间】20130520
【全文】
7月4日上午,在昆曲界享有“巾生魁首”美誉的汪世瑜先生和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做客第126期“和谐廊坊·市民文化大讲堂”,与市民朋友一起——
本报记者程雪梅 本报通讯员赵会娟 黄国鹏/整理 本报记者卢锋/摄
汪世瑜:
悠悠六百年 最美是昆曲
昆曲已经有将近六百年的历史,是中国戏曲中最古老的一个剧种。汪世瑜认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被批准的就有中国的昆曲,因为它历史悠久、文学性强。很多剧种都吸收了昆曲的营养。
昆曲的特点就是载歌载舞,逢歌必舞,手眼身法步都比较讲究。昆曲是最讲规范的,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音一形都得有规范,手眼身法步唱念做表都有比较规范的要求。昆曲的行当也是分得最细的,我们讲生旦净末丑几行,但是每一行中又分得很细,像旦行要分八个行当。既然行当分得那么细,那么每个行当都有规范都有表演特征都有严格的要求,实质上对演员的要求就很高。
青春版《牡丹亭》的传承
青春版《牡丹亭》既保留了昆曲的特点,即求美求新,又能够体现昆曲的文学性、音乐、舞蹈、美学全部唯美的要求。这次青春版《牡丹亭》主要是讲要传承。
传承是多方面的,一个是演员的传承。青春版《牡丹亭》启用的是年轻人,都是二十三四岁,单从容貌及年轻的角度,他们比较符合剧中人物的形象。要让他们成为优秀的昆曲演员,还要经过强化训练:从形体训练开始,还有嗓音、手形,让他们在舞台上能够给观众非常美的感觉。
传承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观众。让昆曲的观众能够年轻化,让更多的、有文化的年轻人关注、喜欢中国戏曲。青春版《牡丹亭》共演了170多场,到了美国、英国、希腊、香港、日本等国家及国内的各个名牌大学,去了这些地方以后,培养了许多观众。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四个城市演出,60%的观众都是外国人,反响非常热烈。在旧金山演出以后,很多大学学生、教授看了之后觉得昆曲是必须要传播的,看了之后定下第二年就开昆曲课。
传承的第三个方面是要传承戏曲关注,昆曲关注。
青春版《牡丹亭》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已经很大。它追求全方位的美感,在音乐上保留了曲牌,保留了唱法,但是加了新的元素,让人们听起来不是那么单调、陌生,但是绝对是昆曲的音乐,也是昆曲的曲牌。
服装都是按照昆曲的要求,但是在款式上、色彩上、图案上做了一些变更,让人更赏心悦目。
表演也是增加了许多其他艺术门类的风格,但绝对是让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昆曲,加强了表演舞蹈及各种造型,让人们有印象很深刻的画面。同样是恋爱,古代人对情的追寻和现代人对情的追寻从根本上是一样的,无非表现方式不一样。
青春版《牡丹亭》用现代人的视觉去创造古典的形式。
青春版《牡丹亭》不得不说的两个人
谈青春版《牡丹亭》主要要谈到两个人,一个是著名作家白先勇。他写了不少传世的作品,最近这七八年全身心投入搞昆曲。他认为昆曲才是最美的,号召全世界的华人都关注昆曲。
白先勇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在宣传推广扶持昆曲上做了非常大的贡献。白先生已经七十几岁的人,而且还动过心脏手术。他不顾自己的身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昆曲宣传中。每一个地方演出,他都要去演讲。每一次大型演出他总是提前到,给大学生讲作为一个中国人要热爱传统的文化,教他们如何欣赏青春版《牡丹亭》,告诉他们《牡丹亭》的价值在哪里。他组织写昆曲方面的文章,在他的号召下写文章的人有很多。以前昆曲的演出观众寥寥无几,但现在欣赏昆曲的人很多,这些和白先生的号召是有关系的,是青春版《牡丹亭》的魅力和白先生的个人魅力。
另一个就是《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他将《牡丹亭》中的情写到极致。《牡丹亭》中的人物为情做到极致,把剧中天下第一有情人写得那么完美,可以说其他的戏曲写不到这个程度。一个人做了一个梦,梦中生情,梦醒寻梦,梦寻不到而寻死,死中继续寻情,然后以情感人,感动天地,感动鬼神,再回生。这个生死回转的情,是中国戏曲史上唯一的一部。
为什么《牡丹亭》那么感动今天的年轻人?正因为今天的人把爱情游戏化,通俗化了。汤显祖对情的真、对情的深,把爱情故事写到极致,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共鸣。青春版《牡丹亭》能够有今天的成就,这是第二个原因。
蔡少华:
昆曲是民族文化的经典
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说,昆曲通过特有的程式来表现一个故事,同时昆曲用它本身特有的魅力来完成戏剧这种舞台的张扬和一种美学的传递。他认为,昆曲已经超越了戏曲的范畴,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经典,一种代表,一种寄托,一种回归,一种追求。
昆曲的魅力到底在哪里?蔡少华从三个方面做了分析。
第一,昆曲的文本来源于民间传奇,都是经典。
昆曲来源于明清时期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打磨的文学经典。昆曲特别讲究,有南曲北曲,曲牌体是昆曲非常重要的核心,曲牌体不是现代人创造的。
有人说青春版《牡丹亭》是想出来编出来的。蔡少华说,青春版《牡丹亭》在追求一个理念,即如何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青春。
青春版《牡丹亭》每一句台词都是来自于汤显祖的原著,不是现代人改编的,现代人做的只是组创团队对剧本进行了删减,以剧情为核心进行总体的串连。通过这样的戏剧形式,所有表达的音乐的曲牌就是汤显祖那时确定的,是四百年前就定下来的,是一代一代人逐步完善的。
第二,昆曲是通过程式表达人物的情感。
昆曲有程式,而这些程式不是现代人创造的。昆曲传承了很多经典,这些经典不是一代人或者几个人创造的,是数百年来一代一代艺术家、学者打磨而成的,通过表演者、欣赏者互动,逐步打磨,充分表现了昆曲的写意,精致典雅,逐步渗入人的心境。
昆曲从审美特征来讲,雅是它的核心,人文性是它的本质。
昆曲这门精致高雅的艺术,需要这个时代文化的引领者、艺术家共同打造,需要保护、传承、弘扬。
第三,昆曲的魅力在美在至情。
青春版《牡丹亭》走遍了大江南北,远赴海外十几个国家,还启动了一个全国名校巡演,在全国16个省近26个全国名校包括港澳台,直接观众已经超过30万,65%是都是青年学生。
蔡少华说,通过这些演出,从业者有很多感动。他们从观众身上更体会到了昆曲的魅力。戏曲就是通过美来传递文化。昆曲最大的特点是美,这种美是靠眼慢慢渗透的。
第二是为至情所感。现代社会对情感的表达是多方面的,但青春版《牡丹亭》对感情的表达那么有味道,是现代人想象不到的,所以叫至情。很多学生看了演出后说,从读书开始没有看到过这么美的东西。
在美国的城市演出时,虽然他们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了解甚少,但整个城市挂满了《牡丹亭》的旗子。英国是戏剧王国,但中国的昆曲能够通过《牡丹亭》让他们的主流媒体、让他们的专家学者认同,让他们感受到了昆曲的魅力。西方戏剧非常唯美,运用了所有手段,而我们只是靠演员,所有画面所有情感都能表达。这可能只有昆曲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