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火烧牡丹亭 白塔山痛失“高阁”

火烧牡丹亭 白塔山痛失“高阁”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4.3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兰州晨报

【出版日期】2010.04.30

【版次】第A16版 (第一现场)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4月29日晚6时50分左右,兰州白塔山公园北高峰的牡丹亭突然发生大火。事发后,盐场路消防中队、武警甘肃森林总队兰州大队、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消防中队、兰州市林业局防火办及辖区民警和公园工作人员等百余人迅速赶到现场展开扑救。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紧张扑救,大火最终被完全扑灭,幸未危及火场周边的林带。但遗憾的是,由于火势过猛,牡丹亭的中间木质部分完全坍塌,致使这座具有50多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严重受创。

厨房着火殃及牡丹亭

29日下午6时50分,黄河索道白塔山端口,刚刚接班不久的值班人员王老先生正在门外散步,等着检修索道的工作人员返回。“上边牡丹亭着火了。”一名检修人员疾步跑来,面色焦急地朝着值班室东北侧北高峰上的牡丹亭方向指了指。闻言,王老先生赶紧快步跑上通向北高峰牡丹亭的石阶。眼前的情景令他大吃一惊:位于牡丹亭东北角的一间小厨房火势正盛,凶猛的火苗已烧穿厨房油毛毡质的屋顶,扑到了近在身旁的牡丹亭一层,木质结构的楼体已然失火。

据白塔山工作人员讲,起火的厨房已经弃用多年,以前一直锁着,几天前不知什么人将锁头撬开进入了厨房,由于没有发现有人使用厨房,所以没有引起公园工作人员的注意,没想到29日竟由此处引发了大火。

百余人两小时扑灭大火

发现火情后,黄河索道的值班人员王老先生赶紧折回值班室,从中取出三只水桶和绳索等跑去救火。白塔山公园的工作人员也迅即赶到了牡丹亭,一些过往的游客也纷纷上前,帮忙提水扑救。

接报后,盐场路消防中队、武警甘肃森林总队兰州大队、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消防中队、兰州市林业局防火办、城关公安分局白塔山派出所及公园的工作人员等百余人,赶到现场展开扑救。晚7时20分左右,就在消防官兵紧张扑救的时候,牡丹亭中部的木质结构部分突然坍塌。由于东西走向的牡丹亭周围还生长着侧柏等林木,为了遏制大火蔓延危及林带,数十名消防官兵兵分两路,一路从牡丹亭主体正上方向下打压火势,一路从侧面扑救,同时使用灭火弹进行控制,火势开始得到有效控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奋战,当晚8时20分许,牡丹亭的明火基本被扑灭。明火被扑灭后,为了消灭隐藏在塌陷废墟中的余火,消防官兵们又仔细进行了查找。当晚8时40分,经过细致的检查扑救,余火最终被扑灭。

记者在现场看到,牡丹亭中部的木质结构部分已完全塌陷,现场一片狼藉,只有东西两侧的水泥砖块构造的阁楼未倒塌。

目前,火灾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本报记者 鲁明

(报料人:马女士 奖励50元)

■相关链接——

白塔山牡丹亭

牡丹亭又称拂云阁,位于白塔山北高峰,始建于1958年,为白塔山公园最高处,高出黄河铁桥桥头广场168.22米。因此处牡丹成林,花香弥远,故称为牡丹亭。牡丹亭为八角双层僧帽顶,所处山头东西平缓、南北陡峭,面宽背窄,虽体量较小,但挺拔峻峭,独立高峰,别有风致。亭中原有金山寺移来之禹王碑,后移白塔寺。亭北部甬道东西圃地中,上世纪60年代栽植牡丹,后被毁。由休息亭上牡丹亭要登206个台阶,素有“登天梯”之称,是观河远眺、欣赏兰州主城区的最佳地点之一。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