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04.12
【版次】第8版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从多年前的小说《游园惊梦》到最近出版的《奼紫嫣紅〈牡丹亭〉》,白先勇一直在用自己的作品表达对昆曲的热爱。作为一名世界公认的昆曲义工,他亲自担任总制作人和艺术总监、携手两岸三地的社会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已经面向海内外完成巡演99场次,其中包括先后走进北京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全国著名高校行”,以及获得圆满成功的美国加州巡演。5月11日青春版《牡丹亭》百场纪念演出将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 近日,白先勇带着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创作团队来到北京庆祝99场巡演成功,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奏响400年的青春曲 能与《牡丹亭》结缘是白先勇的幸运,也许也是昆曲的幸运。白先勇依然记得第一次欣赏《牡丹亭》的情景——1947年,在梅兰芳抗战八年蓄须的首场演出上,10岁的白先勇首次聆听到了他的昆曲选段《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皂罗袍》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曲调。从此,白先勇再也无法扯断自己与昆曲的情缘。 记者:选取《牡丹亭》作为复兴昆曲艺术的一个尝试,除了因为那是你最初与昆曲结缘的曲目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白先勇:我个人认为昆曲的文学性特别高,《牡丹亭》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而且它本身就是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剧,我们的一切设计都围绕着把它做成一个有青春、有生命的戏。我们希望借这个戏培养一批年轻的观众,以青春的戏剧来吸引年轻的观众。青春版《牡丹亭》的确是两岸三地文化精英打造的一个大文化工程,文化是几千年累积下来的我们共同的遗产。不管是来自哪里,看了这个戏以后,大家都有一种文化共通感,它勾起了我们的文化乡愁。 记者:青春版《牡丹亭》是如何在保留昆曲艺术典雅写意的同时,将传统艺术与当代观众的审美诉求相协调呢? 白先勇:我觉得我们青春版《牡丹亭》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把传统和现代接起来了。传统的底子在那里,是不能丢的。我在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时候,就开宗明义地讲,我们做的是一出昆曲,昆曲有昆曲的法则,它有一个几百年的美学法则,这个是不能动的;但是我们的舞台、灯光、服装,就可以逐渐变成21世纪的审美观能接受的。 我们是以古典美学为主,现代剧场手段为辅。昆曲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都是传统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老师、汪世瑜老师悉心教导,保证了对传统的坚守;而灯光、舞台设计,这些是现代的,但我们用得很谨慎,保证简约、写意的风格不变;新融入的书法、字画等元素,和昆曲的底色是和谐的。 我们排青春版《牡丹亭》不仅是在做一出戏,不仅是在提倡昆曲,我想背后还有更重大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如何把我们的这么辉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恢复它历史上的辉煌,怎样把它接轨到21世纪来。 记者: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成功演出99场,也将在北京举办第100场演出。今后还有进一步的演出计划吗? 白先勇:我想《牡丹亭》还得往下走的,我们今年9月还会去西安交大、川大、武汉大学……明年《牡丹亭》还会去英国伦敦参加“今日中国”的活动,很可能接着去荷兰,沿欧洲一线这么走下来。 我一直四处“化缘”,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我做《牡丹亭》也是想提供这样一个典范,如果这样一种模式是成功的话,也许会给我们的同行、爱好者一个启示。 传统文化,从叛逆到回归 白先勇作为作家登上华语文坛的时候,他的创作风格是挑战传统的“现代主义”,而从小说《游园惊梦》到《姹紫嫣红〈牡丹亭〉》,到如今的青春版《牡丹亭》,却是一步步走向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 记者:请谈谈你对传统文化从叛逆到回归的这样一个过程。 白先勇: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自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一下子冲击进来,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信,传统文化迅速衰微,几乎是被湮没了。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的宗教、哲学、美术、戏剧、音乐,这些都是对世界的精神文明有贡献的。我觉得现在是时候去回顾、重新评估、重新发掘我们文化中精髓的东西了。 记者:对于昆曲的保护和发扬也是你对传统回归的一部分吧?但是传统和现在该如何接轨呢? 白先勇:昆曲曾经在明清时期独霸戏坛200年,它已经是一个深入民间、影响巨大的剧种了,我认为它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能让它消失。况且既然全世界最高的文化机构都承认它是世界的文化瑰宝,中国人更应该责无旁贷,就像保护故宫的文物一样去保护它、发扬它。我想我是出于一种文化的使命感吧。我一直认为昆曲的艺术很高,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文化,是世界性的,果然联合国就印证了我的话。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20多年的昆曲义工了。 我们在“古今中外”这四个字里兜圈子,兜了一两个世纪,我觉得是时候来很理性地、客观地评估我们的传统了。把传统跟现代接轨,我们首先就要认识到我们传统的美在哪里,我们的昆曲之美就在它的传统美学,这是不能丢掉的。 传统的美是一种救赎的力量 让昆曲走进大学校园一直是白先勇的梦想,他到处募款,就是希望能把全国的校园走遍,在大学生的心中播下美育的种子。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加州大学巡演获得巨大成功,昆曲成为了美国大学里的一门课程。然而,令他痛心疾首的是,我们自己的高校却连一个昆曲中心都没有。 记者:为什么要开展青春版《牡丹亭》“全国著名高校行”的活动?大学生在观看演出后反映如何? 白先勇:现在的大学生80%没看过昆曲,我想应从教育开始,从校园教育开始。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真正的意义就是让大学生真正看到我们传统文化的美。大学生的美育太重要了,我也希望我们中港台的大学里,把昆曲列入美育的重要项目,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文化启蒙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到各大学去巡回演出的目的之一,我想是教育性的、文化性的意义都在里面。 大学里那些学生看得如痴如醉,从北大到厦大,从南开大学到复旦大学,都是一样的。我认为大学生心中也有一种饥渴,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寻找,他可能讲不出来,可能摸不到着力点在哪里,但他们看完以后脸上的表情就像受过一次文化洗礼一样,有的掉泪、有的兴奋,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皈依,让我非常感动。 记者:也许这种洗礼不仅是大学生需要的,对于我们这个民族也是需要的。 白先勇:我觉得传统的美是一种救赎的力量,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很需要美的救赎。《牡丹亭》中有两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是美,一个是情。美跟情都是两种很重要的救赎力量。我们要恢复人文,我们需要人文的润泽。我们要先有自己的根才能走出去,不知己怎能知彼?我们自己的文化都不懂,怎么能懂别人的文化?西方人虽然科技发展得非常先进,可是他们并没有抛弃人文,欧洲的很多国家对人文教育是很重视的。我们的昆曲都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是我们的高校却连一个昆曲中心都没有,这是不可思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