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青春《牡丹亭》引现代人“回家”

-青春《牡丹亭》引现代人“回家”

作者: 出版日期:2005.10.3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华南新闻

【出版日期】2005.10.31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SRC="http://ads.people.com.cn/js.ng/channel_range=3/24063/24067/&channel_id=24067&PagePos=10&size=350250&site=people"从“姹紫嫣红”、“如花美眷”的美文,到“无歌不舞”、“无动不歌”的美剧———汤显祖历经500年光阴荏苒的昆曲《牡丹亭》还未登上广东舞台,日前已经在中山大学,经由著名作家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校园巡演反思”主题演讲,以无尽的魅力迷住了康乐学子。青春版《牡丹亭》制作时间长达一年半。剧中的“柳梦梅”和“杜丽娘”从逾千演员中选出培养,尽得国内昆曲界顶尖高手真传。除了自己参与编剧外,白先勇还请来哈佛、耶鲁和台湾的学者及设计大师,担任编剧、灯光、舞美、服装设计。这出遵循“抽象、写意、诗化”原则改编的昆曲精品,迷倒了两岸三地的年轻人。在北大、北师大、南开、复旦、同济等高校演出时,不断加座都一票难求,学生们依依不舍,更有甚者还随着剧团异地追看。两岸三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观众,对青春版《牡丹亭》表现出了同样热烈的肯定和痴迷,白先勇表示,因为它勾动了中国人内心最深的诗情,启动了潜藏的文化DNA,这是任何流行音乐所不能企及的。21世纪中华传统文化走到了十字路口,在经济、政治相对起飞以后,下一步就要考虑文化。白先勇认为,大学教育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形成阶段,昆曲形式的纯粹之美、《牡丹亭》的“情深、情真、情至”,带动青年人亲近传统,回归民族传统的文化家园,是最好的美学和情感教育;而对戏曲来说,走进校园就是走近明天的观众,走近传统文化光明的未来。据悉,11月6日至8日,该剧将在佛山举办的亚洲艺术节期间上演。其后将到海外巡演。白先勇说,希望在这次巡演中,青春版《牡丹亭》通过不断打磨,能够成为定本。本报记者李红雨杜江赖伟行摄影报道《华南新闻》 (2005年10月31日 第三版)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