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从《牡丹亭》到“梦剧场”

从《牡丹亭》到“梦剧场”

作者: 出版日期:2003.10.1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华东新闻

【出版日期】2003.10.10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潘凤霞饰演的杜丽娘 本报记者谢卫群江西和上海的艺术家们正在全力打造一出新版赣剧,并将在江西师大校园里四季上演。在汤显祖辞世近400年之后,有了一座“专用剧院”来做他的“临川四梦”这出戏的背后,有的是赣沪两地艺术家最具实力的组合:由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中心与童丹工作室联手运作,聘请一批上海戏曲界的大腕组成创作班底,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留美戏剧博士曹路生任编剧,上海越剧院著名导演童薇薇任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韩生教授任舞台设计,景观剧《阿依达》总灯光师伊卡夫任灯光设计,作曲由上海越剧院作曲朱立熹和江西省赣剧院作曲程烈清共同担纲,而编舞则由陕西歌舞剧院国家一级编舞孙大希出任。新版赣剧《牡丹亭》将于10月1日起投入正式排练,明年1月1日上演。演出地为江西师范大学梦剧场,并将一年四季演下去。他们立志把它打造成中国的景观剧,力求实现“到北京看京剧,到南昌看临川四梦”的目标。有权威人士评价,这已不是一次简单的演出,而是一个令人激动与向往的文化事件。赣剧传人童丹———创作新剧为自己找一方舞台童丹将在《牡丹亭》中出演杜丽娘。她是赣剧名旦潘凤霞之女,也是赣剧的嫡系传人。她说,创作新剧也是在为自己找一方舞台。如果没有了观众,演员也就失去了舞台。潘凤霞在江西甚至整个中国戏剧界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凤霞主演了赣剧弋阳腔《还魂记》。毛泽东主席正是在观看了她演出的《游园惊梦》后,为潘凤霞写下了“美秀娇甜”四字赞语。当年一曲弋阳腔,倾倒了共和国的一大批开国元勋与大江南北的人民群众,从而形成了一股赣剧热,以至于在东北三省也陆续组建了赣剧团,全国11个省的37个剧种的形成都受过弋阳腔的影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的开始曲都有赣剧旋律的元素。童丹在家里排行老八,前面有一个姐姐和6个哥哥。潘凤霞生她好像就为了让她学戏。9岁起,童丹跟随母亲学赣剧,17岁时接触了《牡丹亭》。她曾有过叛逆情绪:为什么非要我来传承赣剧?为此,她到南方当了签约歌手,母女俩整整有10年不说话。1990年,潘凤霞不幸中风,童丹闻讯立即回到南昌,重新开始认认真真地学戏,不看剧本,而是跟着母亲一字一字地学唱,一学就是7年,学遍了所有赣剧剧目,并于1998年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尽管童丹很努力,但赣剧的观众还是在不断地流失。近年来,江西的戏院里已听不到“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婉转唱腔,也看不到袅娜娉婷、风情万种的杜丽娘形象。童丹想,演得再好,得的奖再多,如果没有了观众,那也是一种悲哀。她一直幻想,能编一部新版的赣剧,既保持传统,又为现代的人喜闻乐见,“最好能把经典的东西玩得很俗”。她找到了剧作家曹路生,两人一拍即合:编一出有现代感的《牡丹亭》。著名导演童薇薇———“老汤家”的戏剧应该发扬光大传说,汤显祖的《牡丹亭》,当年是为海盐班中他钟爱的女伶撰写的,而位居明代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惟独在江西保留了下来。“过去,古典戏剧的改编,基本上是改成口语化,或者只是改改戏剧唱腔,但是,新版赣剧《牡丹亭》基本是全盘地创新。”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秦文宝说。“古典的厚重与时代的心跳有了完美的结合。”上海越剧院编剧兼策划刘平评价。曹路生新创作的剧本,强化了汤显祖的爱情精髓:为爱能死,为爱能复生,试图把今天的想法借助传统的剧本表达出来,且颇多意识流手法。他说:“我希望更多青年人能感觉到,中国古典戏剧还有这么美好、执著的情感。”为此,他大胆地增加了场次,如“冥判”一场。杜丽娘的爱让鬼神为之动容,于是,他们判决杜丽娘起死回生,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曹路生又适时地加入了现代人的情感意识。判官这样问杜丽娘:“你这么爱他,他爱你吗?如果他不爱你,你在一个不爱你的人身边活着,还不如留在我这里呢?”曹路生非常自信,觉得整场剧会十分打动人心。著名导演童薇薇担任了新版越剧《红楼梦》等无数剧目的导演,但对创作新版赣剧还是充满激情。她是潘凤霞的长女,比童丹年长16岁。她6岁便跟母亲学习赣剧,虽然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留在上海越剧院,导起了越剧,但她内心对赣剧的热爱一天也没有减少过。面对赣剧的萧条,有了改变赣剧面貌的压力,也有了创作的动力。她说:“我是汤显祖老家江西人,我们老汤家的戏剧应该发扬光大了。”以热爱为动力,舞美、灯光、服饰、作曲等所有创作人员,都用国际眼光来制作新版赣剧《牡丹亭》。主题曲第一稿创作得十分地优雅,也很好听,但由于不够时尚,不能一下抓住人,而被否了,于是又创作了第二稿。他们认为,观众可以忘记故事情节,但是,一定要记住主题曲。记住主题曲,也就留住了《牡丹亭》。傅修延教授———《牡丹亭》属于青年,属于校园把赣剧《牡丹亭》请进大学校园,是一次大胆尝试。“既为了振兴赣文化,更因为汤剧的精神品格与我们的美育宗旨正相契合,与今日大学生的艺术需求正好遇合。我们能在校园里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不能演《牡丹亭》?”江西师大副校长傅修延说。作为当代形态文艺学中心的一名教授,傅修延对中国戏剧颇有研究。他分析,说汤显祖是东方莎士比亚,不光考虑到汤翁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崇高地位,更因为《牡丹亭》等剧作与莎剧灵犀相通,都体现了封建后期人性的觉醒,共同赞美了火热的青春与永恒的爱情,歌颂了世界与生活的美好。真正的爱情是不朽的,死神也无能为力。《牡丹亭》体现了这种意境,《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体现了这种意境。《牡丹亭》在有些国家被译成“少女梦”,剧中的梦境与《仲夏夜之梦》等莎剧如出一辙,东西方的莎士比亚都是画梦的高手。人类是需要梦想的,人在年轻时尤其喜欢做梦。从这个意义上,两位戏剧大师都属于青年,属于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两位同年逝世的剧作家,留给全世界青年人享用不尽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梦想,这是人类历史赖以延续的灵魂支柱。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西方常演不衰,每天都有莎学文章问世,每个使用英语的大学都有莎剧上演。但我们的“东方莎士比亚”相形之下要寂寞得多。傅修延说,把戏剧大师请进校园,符合“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目的,与素质教育的精神一脉相通,是“用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具体实践。大学生是《牡丹亭》的观赏者,也是这出戏的参与者。江西师大游海校长进一步提出,通过把“临川四梦”请进校园,真正实现师大与赣剧联姻。校方决定,在校园内盖起“梦剧场”,组建戏剧学院,让“四梦”成为师大的“品牌产品”,常年上演,参与演出的戏剧学院学生同时可以获得学分。汤显祖是中国的戏剧之父,研究者不少,但为他的戏剧专门建造一个剧场,提供一个演出阵地和平台的地方,这样的举动却是破天荒。中国剧协崔伟评价说,这是一个大手笔,足以让人震撼和自豪。《华东新闻》 (2003年10月10日 第三版)潘凤霞当年与毛主席合影新版赣剧《牡丹亭》主创人员拜谒汤显祖墓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