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青春版《牡丹亭》并非通俗版

青春版《牡丹亭》并非通俗版

作者: 出版日期:2011.11.16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河北青年报

【出版日期】2011.11.16

【版次】第B4版

【入库时间】20120110

【全文】

12月8日、9日、10日,由白先勇策划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第200场纪念演出。11月12日,白先勇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述了关于他和昆曲的渊源,以及青春版《牡丹亭》策划和排练中的故事。

●讲座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讲座时间:11月12日

●主讲:白先勇,当代作家,写作之外,他制作过舞台剧《游园惊梦》、昆剧《牡丹亭》等多出叫好又叫座的舞台大戏,为昆剧表演艺术开创崭新纪元。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第200场将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主演在发布会现场饰演唱段■供图/CFP

●京剧大师带他触碰昆曲

我是个作家,同时还在大学教了29年书,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跟昆曲结缘。

第一次接触到昆曲时还不到十岁,当时抗战胜利,我回到上海,恰好赶上梅兰芳先生抗战胜利后在上海的第一次公演。本来他唱京戏为主,但是那次他唱了四天昆曲。后来他的搭档俞振飞告诉我梅先生为什么唱昆曲,是因为他八年没唱戏(不给日本人唱戏),留了胡子,嗓子不是很好,考虑到昆曲音调稍微低一点儿。另外一个原因是他的琴师没有到场。

母亲带我去美琪大剧院看梅兰芳演出,恰好就是《牡丹亭》最著名的“游园惊梦”。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昆曲。1987年,我再次回到上海,在即将离开时,忽然听说上海昆剧院在演全本《长生殿》,我马上就去托人找票,当时蔡正仁和华文漪两位大师演得非常精彩。大唐兴衰完全展现在舞台上,演完后,我想一定要让这么感人的文化艺术流传下去,绝对不能衰落。

●没有年轻观众就没有生命

后来几家昆剧院经常到台湾地区演出,台湾地区的观众很喜欢看昆曲,其中20~40岁的人最多。在台湾很多大学里有曲社,昆曲是靠那些曲社传承下来,而其中中文系的女孩又最多。

在看昆曲的过程中,我有些担忧。老师傅们年纪大了,中间有个空当,传承出现了问题。此外,观众流失越来越多,西方音乐剧、周杰伦、张惠妹等把观众吸走一部分。

但是当时昆曲有些危急,它的商业价值不高,听说有的地方昆剧院都要被并到京剧院。就在这时,一件大事发生了,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总共19个,头一个就是昆曲。

我们这个民族曾经产生全人类的文化遗产的代表作,这是何等的殊荣。这已经超越了文化和语言。

之后,我在思考昆曲的表演或许是老化的,吸引不了年轻的观众。唱昆曲的师傅老了,怎样让年轻的演员接班,培养大量年轻的观众。因为没有年轻观众,就没有生命。像昆曲这样高雅的文化,一定要有大学生的参加,否则没有前途。因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做一出经典大戏,借此培养一批有才情的年轻演员,把年轻的观众唤回来。当然这只是当时的理想,没想到会成真。

●“青春”绝不是通俗

后来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我们一起制作一部大戏——青春版《牡丹亭》。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2002年冬天,香港特别行政区邀请我去做四场昆曲的讲座。中间有两场,要讲给一群讲广东话的中学生听,让一千五百多孩子不打手机,听我讲昆曲,真是教书生涯中最大的挑战。后来,我决定一边示范一边讲。我跟主办方商量,找几个年轻的美女俊男演几个剧目,当然我选的都是爱情剧,像《牡丹亭》的“惊梦”、《西厢记》的“佳期”等。正巧,他们找的就是苏州昆剧院的演员(之后成了我的《牡丹亭》里的基本演员)。几场下来,学生们没有打手机、交头接耳的,都着了迷。

这件事给了我启发,我们可以做一个年轻版的戏给年轻人看,很可能有希望。

要完成这个,首先要找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个主角。演员的嗓子要清亮干净,扮相上要有古代书生的样子,很多男孩子都是周杰伦、王力宏的现代脸,不像古代书生。

我们到苏州去,苏州昆剧院的院长把全院的人都扮起来给我看。俞玖林和沈丰英恰好是不二人选。

1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