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在北京,美丽的牡丹亭

在北京,美丽的牡丹亭

作者: 出版日期:2008.08.0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姑苏晚报

【出版日期】2008.08.07

【版次】第B04(苏州骄奥)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本报特派记者 张衡 “唯美”、“优雅”,昨晚记者在梅兰芳大剧院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两句话。奥运前后,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演出,这不仅是苏州人的骄傲,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文化国宝”的一次机会。而在门口,一票难求的场面更是让我们回到了那些没有电视机,甚至没有电影的时代。作为一种文化,《牡丹亭》在北京绽放得异常鲜艳。 第8次,也是最轰动的一次 昨天傍晚6点多,记者来到梅兰芳大剧院。没有想到的是,7点半的演出,已经有观众提前到达了。来自香港的朱启原先生这次听说北京有这场演出,怎么说都要来看。他说上次在香港演出,他没有太在意。后来听朋友说起,就很后悔。没想到能在北京邂逅这出《牡丹亭》,他显得很高兴。 要说在北京,青春版《牡丹亭》并非是羞答答的第一次亮相。但相比前面7次演出,这次尤为轰动。苏昆剧院的蔡少华院长此次随团来京,前天演了第一场后,他就觉得很惊喜。没想到昆曲会这样受欢迎。容纳1000多人的梅兰芳大剧院坐得满满的,而且还不时有人来求票。就连文化部的一位官员也说,只有《牡丹亭》才有这样的魅力,即使在北京也是一票难求。 由文化部重点组织的“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演出活动”中,在8月5日、6日、7日、9日、10日演出两轮的《牡丹亭》无疑占据了这个活动的“黄金强档”。穿越了开幕式前后,三天的间隔时间里上、中、下三场,即便是这样跨度的演出,仍然有不少观众买足了三场连票,前来彻底过把昆剧瘾。 “美”就一个字,不止说一次 距离开场还有一个小时,观众已经陆续来了。此次剧团带来了一些纪念品,原想是捎带着做些宣传的。没想到,这些纪念品竟然也成了抢购对象。 画有剧照的折扇、《牡丹亭》的DVD光碟以及宣传书籍、印有剧中人物的文化衫,这些都引来了观众的围观。其中,尤以代表着吴文化的折扇最为热销。一个晚上,30多把扇子一下子就没了。负责销售的工作人员还在发愁,过两天要不要加急运过来。其实工作人员也清楚,观众热捧这些纪念品,源于他们对《牡丹亭》的痴迷。 李小姐是北京人,打小就听老家江苏的外婆说起,昆曲很美丽。去年,她错过了《牡丹亭》的演出,这次她坚持要来看完三场。前天她看了上部分,走出剧场时连连惊叹“太美了,太美了!”李小姐说,她从来没有看过这样唯美的演出。不仅人美、场景美、故事美,而且里面所包含的文化也很深厚。就台词而言,她认为昆曲的台词是最具有文化底蕴的,听来赏心悦耳。而且,看完演出,她深深为昆曲的优雅所折服。李小姐说,从《牡丹亭》身上,她感受到了唯美的苏州文化。 最为荣耀的一次演出 在后台,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化妆,“杜丽娘”终于惊艳出场了。带着一身素净的白,曾被白先勇形容为“唐朝画里面走出来的苏州美女”,此时的沈丰英显得更加自信。 随着青春版《牡丹亭》在各地的巡演,沈丰英早已在表演生涯上告别稚嫩了。然而对于此次进京演出,她依然很兴奋。她说这一次绝对不一样,因为这次是为了奥运来的。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将苏州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传递给世界,觉得更加荣耀。而且以往的演出,受众一般都是大学生。但这次的观众,来自各个层次,而且都这么踊跃买票来看,这让她觉得《牡丹亭》更加受到重视,昆曲也更加深入人心了。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