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女演不好《牡丹亭》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5.0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昨晚中芭的《牡丹亭》散场出来,我一个当医生的女友很无辜而坦率地说:这戏老外能看懂吗?我都没明白怎么回事。这应在意料之中,因为当代女
演员演不出杜丽娘
的神韵。一位好友珍藏
梅兰芳的《牡丹亭》录像并绝不外借,说从白先勇的青春版到今天的芭蕾版,女主角杜丽娘形象比梅大师更好,可不知道为什么,气质上总差那么一股劲。
包括电视剧电影版的《西厢记》,很多人评价,男的像流氓女的像花痴。难道现代人演不好古代爱情戏了吗?
我认为她们缺的就是含蓄中酝酿的百转千回。《牡丹亭》的核心是“游园惊梦”,几百年间唱响南北,都在传递着一种情绪:杜丽娘眼角眉间都是恨,举手投足都要笼罩那种浓浓的闺怨,思春而不得的惆怅,极度的压抑与向往的爆发力。
现代人想爱就爱想离就离,一股气上下贯通。特别是文艺圈,欲望通行无阻,即使婚外情也没什么道德障碍。而一千年前的宋朝,杜丽娘的时代礼教森严,男女几乎见不到面,女人衣角被男子蹭了一下,甚至都会挥刀把胳膊给切断了。演员体会不到当时的背景,根本无法让杜丽娘按要求美起来圣洁起来。
最后,我问朋友,看完全剧你记住了什么?她摇摇头,说舞台中间的垫子不错,升起来后下头有面镜子。
是的,芭蕾《牡丹亭》的声光电很有创意。这是近些年中国舞台艺术的共性。大家都走张艺谋的路子,声光电加大场面豪华布景美女如云。这符合我们的特色,一切强调包装。但这与内容无关,与风格无关,与芭蕾无关,更与真正的中国古典精神无关。
当女主角的足尖踏不到精妙的乐符,又如何展开联想去感染别人?牡丹亭的失败不是编舞、演员、音乐的失败,是中国高雅艺术的失败,更是中国文化多年来迷失方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