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牡丹亭》的“青春”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2.08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820
【全文】
周立波“混搭”交响乐,另类音乐会引来质疑,源于海派清口与古典音乐的跨界。这让人想起另一次有关跨界的争议。
杜丽娘在梅树下睡去,追光打定,慢慢暗淡……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因为现代舞台造型元素的使用等,招致物议,认为新形式破坏了传统意境,“现代化毁了昆曲”。然而,从“化石”到“青春”,“时态”的改变,不仅让《牡丹亭》赢得舞台,也为古老的昆曲艺术注入了青春。
《牡丹亭》可以“青春版”吗?不同阶段、不同门类,总有类似问题:芭蕾可以加入街舞吗?京剧可以配小提琴吗?……交响乐能否引入海派清口解说,或许也是同样可以争议、但应该包容的问题。
改变“时态”,促成《牡丹亭》焕发新光彩。但是,《长生殿》呢?巴赫、肖邦呢?时光的流变,让当年的时尚成为今日的古板;岁月的尘埃,将古典的优雅和深邃,锁在知音寥落的舞台。这不仅让音乐厅冷清,对大众也是遗憾―――“没有音乐的人生,难说完整”。艺术无言,诠释有道。让交响乐走出“绝学”之忧,让“高雅”别跟公众擦肩而过,应该有更多的尝试。
很多像交响乐一样的文化产品,也需改变“时态”。去年参观过一个介绍中华文明起源的展览,文物众多、布展专业、意义重大,但进场的观众,却大多走马观花。究其原因,正在于门槛太高,要解读那些简朴的陶器、庞大的铜器蕴藏的历史密码,非得有一定专业学养才行。这时,就很需要有个懂考古的周立波在旁讲解。
周立波穿上燕尾服解说交响乐,有“座儿”、也有创意。但仅仅满足于“座儿”、创意,难免有噱头、炒作之嫌。说到底,艺术欣赏没有“速成班”,还有更多问题,需要周立波这样的古典音乐爱好者、中国爱乐乐团这样的古典音乐专业机构正视―――
在没有周立波可“参观”的情况下,观众是否还会继续走进音乐厅正襟危坐?通过“跨界”吸引来的观众,是否会因为“纯粹”而流失?如何让因周立波认识交响乐的观众忘记周立波,放缓脚步,沉静心情,真正进入音乐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