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上演实景《牡丹亭》(图)
【作者】 姜宝成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5.27
【版次】第11版(瞬间)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
男生反串花旦,女生反串小生。
校外的戏迷也赶来捧场。
实景演出,让人们仿佛在经历时空穿越。
将花园的亭子用苇帘挡上当做化妆间。
王圣临仔细化妆。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早在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中国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因为各种原因,在90后群体中,喜欢听昆曲和愿意学习表演的人寥寥无几。
日前,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男生王圣临历时一年筹划排练的实景版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在该校小花园内精彩上演,除他自己反串主演杜丽娘外,还邀请了校内外昆曲票友联袂参演。
王圣临从小喜爱京剧、国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初中时,电视上苏州园林中一段实景《牡丹亭》演出,让他暗下决心要学会昆曲,在实景园林中演一次《牡丹亭》。
上了大学后,这个梦想一直埋在心里,但没有演员、没有场地、没有伴奏等问题一次一次挡住了他的圆梦之路。2012年春,寒假结束回到学校的王圣临发现学校重新装修了小花园——小桥流水,亭台曲径,柳叶轻舞,恰恰符合《牡丹亭》中最经典的“游园惊梦”一折意境。
于是,王圣临到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深入学习昆曲,并联系到几名志趣相投的昆曲爱好者。业余时间,几个人一同在校园内实地考察、编排戏路,进行了近二十次的排练和校准。
为了此次演出,大至灯光音响和演员,小至驱蚊药水、座位安排及饮用水,王圣临都费尽心思。请柬使用中国传统纹饰式样的信纸信封,毛笔小楷手书,用最真诚的心来邀请每一位观众,用虔诚的心圆自己一个梦想,做昆曲与年轻人之间的桥梁。
本报记者姜宝成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