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牡丹亭》对话《奥菲欧》

《牡丹亭》对话《奥菲欧》

作者: 出版日期:2004.10.19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北京青年报

【出版日期】2004.10.19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四百年后来相会

本报记者报道戏曲是中国戏剧的起源,而歌剧在西方戏剧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很少会有人想到二者之间的关系,而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被誉为“西方歌剧发展起点”的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和中国戏曲代表作之一的昆曲《牡丹亭》接连请上舞台———10月20日,新伦敦乐团将在保利剧院上演《奥菲欧》;10月21日,苏州昆剧院将在世纪剧院演出《牡丹亭》。这对探讨东西方比较文化和音乐戏剧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奥菲欧》创作于1607年。《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同是400余年前的创作,地域虽然不同,两部作品在艺术上却有相通之处,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都离不开音乐。中国戏曲的唱腔曲牌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与西方歌剧的宣叙咏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内容也有些相像,主题都是爱情,《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名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首,通过梦境歌颂青春之美,美丽的诗句随处可见。《奥菲欧》是以希腊神话为蓝本的歌剧,“语言是音乐的主人”乃是蒙特威尔第遵循的创作理念,诗一般美丽的语言使得该剧流传至今演出不断。就音乐而言,《奥菲欧》是纯粹的古乐团的编制,臂上提琴、低音维奥尔琴、羽管键亲琴等将带来奇妙的音响,而《牡丹亭》的琴笛声声将带来典雅的韵味。由此可见,虽然东西方相距千里,但艺术不会受环境限制,人们对美的追求也不会因环境而受阻碍。

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说:“把这两部作品同时放在音乐节演出,可以让观众对东西方音乐戏剧的形式做一个横向比较,品味出东西方文化差异和艺术发展走向上的异同,对于了解音乐史有很大的益处。”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