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上演《牡丹亭》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06.2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因公差至南昌,闲暇日登滕王阁,放眼四野,碧空如洗,赣水飞练,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滕王阁自建成,一千三百多年间虽迭兴迭废,但终因其形胜、景异、文章好而不朽。古人云:“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黄鹤楼的崔颢诗,岳阳楼的范仲淹记,滕王阁的王勃序,全都应了“文以阁名,阁以文传”的佳话。而且,滕王阁的历史上,不仅有王勃的美文,还有着一代文豪汤显祖潇洒的身影。
汤显祖,1550年出生于江西临川,明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后辞官归乡,从事戏剧创作。《牡丹亭》写成后,于滕王阁上演,一举惊世,大获成功。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一书中赞其演出之后的盛况是:“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据说,当年重阳将近,又逢滕王阁修葺一新,众人皆为庆典而犯愁。宰相张位向巡抚王佐提出,只有上演大才子汤显祖的新剧《牡丹亭》,集名楼名人名剧于一时,方可称为青史有迹,历代盛举。王佐一听大喜,立刻亲赴汤显祖居处玉茗堂拜请,又派人至浙江出巨资请来著名的海盐戏班排演。汤显祖亲自指导,循循善诱;众人一丝不苟,神形皆臻。
到了重阳节那天,滕王阁张灯结彩,座无虚席。演出自黄昏直至深夜,杜丽娘一曲《皂罗袍》,令全场观众沉醉不能自拔。汤显祖当即挥笔赋诗两首以尽畅胸中之情,其中一首写道:“韵若笙箫气若丝,牡丹梦魂去来时。河移客散江波起,不解消魂不遣知。”
汤显祖曾深深喟叹:“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是人间奇梦,杜柳爱是世上大爱,汤显祖赋写了一个穿透生死、跨越时空、述说不尽的“情”字,终获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