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对《红楼梦》的影响
【作者】 刘卫京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6.02
【版次】第03版(品读)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揉碎了无数青春少女的心,剧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的观念让当时很多闺中少女为情的力量所打动,并为剧中情所迷,有一些人甚至选择了自杀,期望死后能与心上人相会。
《牡丹亭》当然也影响了《红楼梦》,在《红楼梦》中,不但在很多回目中直接提到《牡丹亭》中的句子,还多次安排林黛玉在听到其中的戏文后感伤身世。同样被提及的戏文是《西厢记》,但从《红楼梦》对情节的处理上可以看出来,相比之下,还是《牡丹亭》对《红楼梦》的影响更深入一些。
从生死观上看,《西厢记》虽然情节跌宕起伏,有很多转折与变化,却是无涉生死,这就使得主人公不管多么伤心,多么失落,也只是他们人生经历中的一段,――张君瑞赴考之后,是不是还会又遇到与莺莺相似的人?或者,莺莺等不来张君瑞,会不会另嫁他人?如果人生中还有其他的故事情节要上演,那么,这一段就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已。
而《牡丹亭》中的因情而死而生和《红楼梦》中那么多美丽女子的倏然死去,使得情在生命中所占人分量陡然增加,在大观园中,除了司棋的情中有肉体欲望的成分,更多的女子的情只停留在情的阶段,这种为纯粹的情而死,更让这些美丽的生命的逝去更具震撼力。
更有趣的是,《红楼梦》这个书名本身就与《牡丹亭》中的梦境相呼应,虽然这并不是当时作者的定名,但能以此名传世,可见人们对这个名字的认同。而这个名字,又与汤显祖为《牡丹亭》所作的序中“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一句遥相呼应。
我们自身观念跟哪种文学形式相似,就会在更深的程度上受到哪些文学形式的影响,也就更容易接受那些艺术形式中的观念,《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