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昆曲“回归”原生态
【副篇名】——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连演百场的启示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9.25
【版次】第B11版:国内·聚焦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
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
桨声灯影里,山水亭台间,但见绿荫红妆,琴箫合鸣……9月22日晚,上海市郊古镇朱家角课植园迎来了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的第100场演出。
历时3年,坚持春秋两季周末上演的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与我国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有着密切联系。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的中国青年昆曲演员张军,作为剧目策划兼主演,向记者回顾了这段甘苦自知的历程。
100场:从坚持到坚守
2010年初夏,作为献给上海世博会的一件特殊礼物,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在古镇朱家角课植园首演。在此之前,昆曲名作《牡丹亭》已有苏州青春版、北京南新仓版、上海三山会馆版等颇具探索意义的新版本。
而这一依托实景山水园林、亭台楼阁的《牡丹亭》,则在更大程度上给予观众“穿越时空”的想象空间。作曲家谭盾的音效设计,也为这一驻场演出增色不少。
与其他版本的《牡丹亭》相似的是,昆曲一场两场好演,但十场百场要坚持下去并不容易。
扮演柳梦梅的张军告诉记者,实景园林版《牡丹亭》是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积极参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产物。
2009年9月,身为上海昆剧团原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的张军离开了计划经济下“等、靠、要”院团体制,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民办非企业组织——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并担任艺术总监。这在全国昆曲界尚无先例。而进驻古典园林课植园的《牡丹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实验”公演的。
张军的师父、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说,当张军刚刚离开传统体制时,作为师父还是“几分欢喜几分忧”的。三年来,亲眼目睹了张军的坚持和坚守,蔡正仁赞扬“后生可畏”,也将更加支持这样的探索。
昆曲能否变得“国际化”?
“艺术的现代性需要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和养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曾在观看完实景园林版《牡丹亭》后留下这样的感言。
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中国的吴地,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13亿中国人中,与张军一样坚持活跃在昆曲舞台上的“小生”不超过20位。
坚守在舞台上的不少院团、名角近年来进行了各种振兴昆曲事业的努力,但并不是每一次探索都一帆风顺。也有个别人灰心了,认为昆曲是一种“博物馆艺术”,就应该“存放在博物馆里,偶尔拿出来看看”。
张军认为,事实上,这种相对消极的观点并不能阻止昆曲表演艺术本身的改良与创新。
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也曾于2009年在上海演绎中日版《牡丹亭》。坂东认为,昆曲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应当能跨越国界。
而张军所进行的“实验”也正在帮助《牡丹亭》走出国门。《纽约时报》曾将这样的演出比作“公园里的莎士比亚”。
传承与创新“仍在路上”
从艺已26年的张军认为,昆曲传承与创新“仍在路上”,比如与实景的结合,又比如尝试电声音乐与传统曲牌的融合等。“若要培育更多的年轻观众和爱好者,需要更为大胆的突破。”
近年来,张军与音乐人彭程合作,完成了对《牡丹亭·寻梦》中的曲牌《江水儿》等知名唱段的改编。爵士蓝调风格的《玉簪记·琴挑》中的曲牌《懒画眉》,摇滚版的《邯郸梦》曲牌《红绣鞋》以及具有电影音乐风的《长生殿·哭像》选段等,也赢得了青年昆曲爱好者的好评。
对于传统“水磨腔”与电音效果的“无缝对接”,谭盾认为,“现场表现力超乎想象”。
今年11月,实景园林版《牡丹亭》将走出国门,首次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园林内进行演出。同时,该剧目还有望在昆曲发祥地昆山亮相,进一步延伸山水造景的艺术感染力。(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