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谈情说爱牡丹亭

谈情说爱牡丹亭

作者: 出版日期:2005.06.16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青年报

【出版日期】2005.06.1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若非白先勇的极力推荐,这年头大概是没几个人愿意去看昆曲的吧。一部青春版《牡丹亭》,要分上中下三本,三天共九个小时才能演完,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哪个有这份耐心?

没想到高校的巡演,竟然一路票房飘红。美轮美奂的布景,如花美貌的主角,温柔婉转的唱腔,自然都是吸引年轻学子的几大要素。但窃

以为,《牡丹亭》里的爱情,或许是让青年人接近昆曲的最大招牌。

白先勇在香港给大中学生作昆曲文化演讲,题目就是《昆曲中的男欢女爱》。白先生说“要让青年人看看古人是怎么谈情说爱的”。一堂课下来,让多数的现代青年自愧不如。

在内地高校的情况相似。比如《惊梦》那出,杜丽娘与柳梦梅游园初相逢,剧本大概如下。

生:小生那一处不寻访小姐来,却在这里!恰好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淹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枝乎?

旦:(惊喜,欲言又止)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

生:(笑)小姐,咱爱杀你哩!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女自怜。小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

有媒体报道说,青春版《牡丹亭》在某地上演时,这些直白的唱词把大学生们吓了一跳。以为古人的所谓的感情,不过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却想不到是如此的热烈奔放。

也有人是不喜欢的。我一位“伪艺青”朋友欣欣然地赶去看戏,却忍不住半途而退。“伪艺青”将她所看的上本剧情,简单概括为这么个无聊故事。

官宦家庭的小姐,平日里除了弄弄女红就是打瞌睡,不爱学习。遭父亲大人训斥后,跟个老先生家教读书。上课总是迟到,因为花太多时间化妆打扮。学了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思量着逃课去游园。单单游园也就罢了,她偏偏做了一出春梦。回来后日日思念梦境,死了。

“伪艺青”说,在这部号称“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名著里,她看不出半点儿爱情的味。

这话没错。若单看是上本,杜丽娘在现代就是一花痴。即便放在古代,也是不沾爱情边的,充其量不过是一古代美女作家的自言自语吧。《牡丹亭》的精彩,是需要耐心看完中下本才能明白的。

杜丽娘在中秋夜情殇,临终叮嘱将其葬于梅树下,春容画卷藏在太湖石下,点点滴滴都是对梦中人的留恋和信任。而彼时柳梦梅正是个心求上进的青年才俊,一朝功名在手,身后必是仰慕者无数。可偏偏他也是个痴情种,拾画、叫画,最终竟令心爱人还魂复活,写就一出传奇。

这才是所谓生死不渝的爱情呢。在流行“8分钟约会”的都市里,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执著,去赌一场可能全盘皆输的爱情。如此,《牡丹亭》会打动青年学生原是情理之中的。想当年,这出戏也是打动过“女文青鼻祖”林黛玉的。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走过梨香院,听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就“不觉心动神摇”,“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

白先勇说《牡丹亭》比现在很多作家的文字都大胆,但实在是美,所以把一段感情写得如此动人。这么看来,《牡丹亭》无论从文学还是爱情角度,都适合现在天天在报上谈感情的美女作家们去好好学习,呵呵。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