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牡丹亭》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9.17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前腔:9月9日、10日是属于昆曲的夜晚,中国第24个教师节,端端正正给出市宣传、文化、教育部门一个理由来,让余姚的观众有机会探究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千古传奇。五个多小时的简版在龙山剧院连演两夜,从上本“梦中情”,演到中本“人鬼情”中的最后一折《回生》为止……古人超越生死的浪漫爱情感天动地,一种具有史诗意味的情爱,穿越四百年时空,灯火再红―――牡丹亭上三生路唱:牡丹亭描述的浪漫不可思议尤其是对我们这种新新人类尤其是对我们生活太忙乱没有时间吃饭上网到眼睛酸科技发达好有效率而生活的节奏比明朝的快速一万倍怎样才能够满足小朋友哪有时间坐在那里看《牡丹亭》花十几个小时唱到所有观众老了坐火车地铁飞机高速公路又在堵车聪明的人知道时间就是钱要把握失控之前要喘一口气汤显祖让我向你学习这么梦幻没人比你浪漫四百年的流传我只能说赞……念: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就足以让人怦然心动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早已唱得看客魂飞天外。人间只剩得一个“情”字,心间盛不下一个“美”字。像这样的好戏,一个人一生也只遇到一回罢了。白:布景是极素雅的,时而白梅朱雀,时而空谷幽兰。戏台上,连书案也男女有别,苍松与青竹对应,绣在淡淡的绸缎上,再缀上长长的白流苏,就像柳梦梅以青春的动,衬出杜丽娘娴雅的静。更有那春香的声声燕语,如明翦,生生剪开的是活色生香的闺中私语。闺房的妆台前,游园归来的丽娘,春情似水,面若桃花,似唱似吟,“忙处抛人闲处住”。春闺的梦,闲人的戏,把生活的节奏,放到了最慢。弄粉挑朱,贴翠捻花。罗衣欲换更添香。花仙裙裾袂影,香魂片片,只为春归。忽而梦境挪移,香风阵阵,牡丹边,梅树下,姹紫嫣红开遍,更有谁人怜?梦去不远,湖山石边,牡丹亭侧,芍药栏前,需低头,才躲过那垂柳线儿牵绊。春色明了又暗,暗了又明。且凝眉,那寻梦的人儿,一点幽情早动。春梦暗含三月景,世间何物似情浓,见花言花,见月叹月,托物寄情,情动之处,花草万物皆为媒妁,皆通人性。如雾蒙花,如云掩月,至情即是至美,至美即是至情。千古的惊艳,唤起的是被世人遗忘的圣情。四百多年前的爱情言语,感动今人。千回百转的身段、台步,且歌且舞,一步一转,不变的是唯美的情愫,不可更改的是经典的魅力。三生石上旧精魂唱:在梅边落花似雪纷纷绵绵谁人怜在柳边风吹悬念生生死死遂人愿千年的等待滋味酸酸楚楚两人怨牡丹亭上我眷恋日日年年未停歇不停歇不恨不怪不怨尤谁只等待牡丹开成灿烂的天让传奇永远被人看见让红尘世人能够感动能够深深了解爱是什么什么是爱接近以后就电喜欢以后就追腻了以后就飞就让这隽永传说为你重演就让我爱你爱得很深很远很古典……念:长袖善舞,吴带当风。阴间的杜丽娘仍然有着艳惊天地、美动鬼神的容貌,她的爱是那现实中的无,梦里才能寻到的有。华美的唱词,倒装的句式,幽情慢慢道来。水袖甩啊甩啊,漫天飞舞,形如狂草,像要挥去那一世的孤愁。白:咿咿呀呀唱了半晌,尽是些“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遂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深闺怨怼,却也句句珠玉,美得不着边际。只因是梦,再不着边际也合情合理。“百戏之祖”,又何尝不是人鬼情未了的“始祖”。“拟将身嫁与”的良人,因何总在千里之外?好姻缘,似乎只在阴间地府、来生后世。丽娘与梦梅那一瞬间的聚首,这一对人间绝色,琴瑟相和,美好得确犹如远古洪荒太初有道。儿女情春风一度,龙戏凤难舍难分。这中间的风流缱绻,自不必细说。一个惊才,一个绝艳;情根既种,爱慕当生;轻歌未了,妙舞新成;情丝相寄,芳心暗许……罢,这就嫁了吧。千古一梦,佳话无双,人鬼之好,遗世独立,这才是汤显祖的风格。丽娘复生后想必也是人间滋味,怎比那梦里相思来得真切。在余姚的一场《牡丹亭》,演到《回生》一折,停得恰到好处,留下一个没有结尾的结尾。没有结尾的结尾,才是最好的结尾。丽娘还魂,初归柳郎,台上游龙戏凤、恩爱鸾俦,台下是否亦做得婉转娥眉的娇妻,嘘寒问暖的夫君?人间的事,不问也罢。想必两人也是过着凡人的日子,断不如梦里情缘,可以任意挥洒。真实人生少不了争争斗斗,打打杀杀。缺少了唯美的戏,如何看得?不看也罢。人三三两两地往外走,或许戏外的人生比舞台上更精彩吧。而沉迷于戏中的真看客,一直等到大幕合上,曲终人散。而戏外的人生大戏,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有谁知晓,散场的时候,谁是归人,谁是过客。又有谁能说得清楚,谁的人生,是悲是喜,是真是幻。这世间,怎一个梦字了得。一句从前,风流过往,旧年烟花,原来都已不再。岁月往事,也不过就这样匆匆而去了。心中纵有万丈波澜,千份恩怨,也只能轻轻放下。繁华的舞台衬得人间更显冷落,来时的期待已全然满足,回望之间,却怅然若失,似乎落下什么在舞台之上。自古舞台上演的都是人家的梦,与己何干,何以如此让人失魂落魄。毕竟昆曲是最契合人心灵节拍的戏曲。缱绻于戏梦之间,角色一时间错乱了,倒换了。在胡琴与锣鼓之中,在戏残梦留之间,揣想、留恋与回味那戏梦庭院,爱恨缠绵。殊不知人人都落下了一个梦,一个少时的梦,每个人心里本应对爱情怀有的梦。那个被人们遗忘的梦,借得柳梦梅与杜丽娘的身形,被复苏在舞台上某个隐秘的角落,复苏在今人半梦半醒的意识里。梦想之于人们,究竟是慰籍,还是徒增寂寥,也未可知。但哪怕是在梦里,若是能体验那至纯至美之情,这一生,才叫不枉。而现今连白日梦都成为一种奢侈,一个“忙”字生生阻隔了现实与想象的临界。那腰缠万贯、美女香车的看客,精神上何以贫穷到只有在剧院的舞台上,寻一个书生与怨女生死相恋的梦!月落重生灯再红唱:我的世界一切越来越方便但奇怪还是没有办法找到一种爱我不要跟你们赛跑因为我知道生命是个礼物不希望这一辈子没有爱而马不停蹄好想掉进那故事里步骤慢点儿气氛神秘柳梦梅的美梦里汤大师带我们回去充满爱的《牡丹亭》念:湮没在历史中的男女,藏掖在尘埃下的往事。记忆如碎梦烟花,一鳞半爪,拼不出一句当年。陈旧的戏文在昨日已化了灰,却又从那香灰中滋养出嫣红的花来。四百年前的佳人旧事,具备了今日人们无法存有的传奇。白:传统昆曲和流行时尚嫁接的传播,当然与青春版《牡丹亭》原汁原味的昆曲演绎,不可同日而语,但令人惊异的是它的受众之广。它能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戏曲不一般的美,期盼下次也能走进剧场去真正体验一回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完成了白先勇所愿:“要让青年人看看古人是怎样谈情说爱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流行歌曲《在梅边》和青春版《牡丹亭》具备了相同的青春指向性,两者对年轻受众的冲击,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知道一首流行歌曲的产生,究竟需要具备哪些因素,但引领一时风尚的文化热点,想必是其中之一,相信《在梅边》出现在这个时候,与青春版《牡丹亭》掀起的青春效应不无关联。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成功,为流行歌曲开辟了一个巨大的衍生空间,借助新一轮的昆曲热,王力宏与张军合作,在更为广泛的青春层面又“秀”了一把。从中可以感觉出“新新人类”从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对青春与爱的参悟。苏州昆剧院的编导介绍起这出戏,不无感慨:“我们排这么大的戏,当时很多人都有顾虑。一演十几个小时,观众能坐得住吗?可是我们演下来,场场都是满的。这次在余姚演出上本和中本,上座率也很高,真正的戏迷一直坐到大幕拉上,演员谢幕。许多人还跑到后台来追‘昆星’,可见大家的审美观也是一样的,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这次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这出打着“青春”旗号的新《牡丹亭》,就是一个完全体现了白先勇青春理念的版本,一个发生在儒雅俊秀的古代少年身上的旷世之情、生死之爱,这样的青春情爱是人一生的信奉,没有什么能够将之束缚和阻隔,也没有什么是不能宽容和实现的。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一种艺术。作为一个深谙中国文化精髓的昆曲迷,作为一个具有“青春情结”、对另类爱情感觉犹烈的文化人,白先勇的改编理念,自然也会印记鲜明地带有他个人的爱好、寄寓、意念和取舍尺度。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丽娘,以旦角表演为主。青春版《牡丹亭》,还原汤显祖原著精神,加强了柳梦梅这个角色,生旦并重,生旦戏双线发展,达到了对称平衡之美。在“用年轻英俊的演员,来演出给同样年轻英俊的男生女生看”的《牡丹亭》中,“昆巾魁首”俞玖林带出一个美哉少年的柳梦梅,简直就像一篇追忆青春往事的“还魂记”。昆旦沈丰英扮的绝色女子杜丽娘怀春藏情、含悲带俏,真个是“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青春版《牡丹亭》,一次从剧本、舞美到演员无不烙上白氏印记的个性化打造;一次浸润着青春情结的“姹紫嫣红”;一次散发着对爱的念想的心灵袒露。“不信青春唤不回”的昆曲文化背后,是那股青春动力的追索,成就了青春版的《牡丹亭》。也正是昆曲,为“总也不老”的感情,找到了最完美的载体……余韵:人的青春不能永葆,爱情大概只有化成艺术才能长存。姹紫嫣红的青春版《牡丹亭》,这出爱得死去活来的古代爱情悲喜剧,究竟还是触动了现代人心底藏匿得最深的“情”字,说到底,它是所有人的青春梦。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罢,那就看它演到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