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一枝“牡丹”原来就在苏州
【副篇名】白先勇回顾青春版《牡丹亭》创作演出历程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11.27
【版次】第A03版:读苏州·文化
【入库时间】20140110
【全文】
苏报讯(记者梁海燕)昨天,白先勇来到坐落在大儒巷的王小慧艺术馆“大师讲堂”,与苏州的昆曲艺术爱好者们一起回顾了青春版《牡丹亭》的10年历程。
“青春版《牡丹亭》从苏州开始,现在我们带着10年的精彩再次回到苏州”。青春版《牡丹亭》在全世界巡演近230余场,台湾著名摄影家许培鸿一直跟随剧团,拍摄台前幕后的点滴,十年里共创作了20多万张照片。昨天,王小慧艺术馆展出了从这些照片中精选出的部分作品。
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陆的首演就在苏州大学。白先勇回忆说,首次演出不仅座无虚席,还有从南京、上海,甚至济南等城市赶来的观众。常年生活工作在国外的白先勇说,自己也非常喜欢西方的艺术。“我听贝多芬的音乐会非常感动,但是感动过后总觉得,那是别人的东西。欣赏昆曲,这种感动却与众不同,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初衷是希望全世界的华人青年能有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机会。于是,他来到苏州寻找这样的美,“我发现,原来最美的一枝牡丹,就在我们的后花园”。
回顾十年海内外演出历程,白先勇说,最让他感动的是在大学校园的演出。他回忆起青春版《牡丹亭》100场演出时,正是隆冬季节,在北京大学演出结束后,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当时我套着一件羽绒服,想着演出结束后,快点回家休息。没想到,一出剧场,看到成百学生在冰天雪地里排队,希望跟主创人员见面。”
经历了10年230余场演出,青春版《牡丹亭》有哪些变与不变?白先勇说,昆曲的“美”和剧情中的“情”永远不会变。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们经历了青涩、慢慢放开到成熟的变化过程。此外变化的还有不同剧场的现代舞台技术。“青春版《牡丹亭》应对的最大挑战,就是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的冲突。科技的力量太大,它会把艺术“吃掉””。白先勇说,如何利用现代舞台技术,是他在整部戏里最小心翼翼的地方。十年的成功演出证明,青春版《牡丹亭》探索出了融合传统和现代的道路,“青春版《牡丹亭》是这样应对的:对传统,尊重但不因循;对科技利用但不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