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版昆剧《牡丹亭》
【作者】 戴平
【报纸名称】:
【关键词】 《牡丹亭》 上海昆剧团 柳梦梅 现代戏剧观 新版 杜丽娘 昆曲艺术 汤显祖 唱腔音乐 原著精神
【出版日期】2003.10.10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F编导话语$E $T 《牡丹亭》导演郭小男:本次重排,中心任务是在解构作品 内容的基础上,强调对原著精神的突出体现,以及寻找昆曲本体 艺术特征与现代戏剧观念相融合的表达方式。$$ 《牡丹亭》的创意,在于梦中写情。此梦若虚若实,此情亦真 亦幻。杜丽娘情疾而幻,柳梦梅以幻为真。一“情”字,道出《牡丹 亭》之神,而“幻”字,实乃《牡丹亭》之形也。$$ 对《牡丹亭》的分析过程,亦正是我们依据现代人的认识、方 法对剧本进行“破”和“立”的过程。我们通过“释梦──寻情── 生幻”这样一个思辩形式,深入地从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对作品进 行了量定:我们的创作力争以崭新的解析方式再生400年前的 经典。$E$$ 400多年前汤显祖的旖旎旧 梦在舞台上又重温了一遍。上月 中旬,由三本压缩为两本的新版 昆剧《牡丹亭》再度出演,满台芳 菲,美不胜收。老观众赞叹不已: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 闻!“白领”新观众也说,昆曲原 来那么好看好听!$$ 这一回,剧场中观众成员是 黑头发多于白头发。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 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中国昆 曲,如今在青年知识分子中赢得 了越来越多的知音,这无疑是一 件值得欣慰的事。$$ 新版昆剧《牡丹亭》取得成功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既是古老 的,又是现代的;既保持了昆曲唱 腔的原汁原味,又吸收了现代的 各种新的舞台表现手段,因而更 加美妙,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需求。导演设计了精美的舞台语 言,呈现出诗与剧和谐结合的戏 剧场景,全剧意、趣、神、色兼备。 委婉动人的唱腔、载歌载舞的表 演、悦耳动听的音乐、五彩缤纷的 灯光、精致华美的场景,充分展现 了昆曲艺术的典雅端庄、妍丽明 亮的格调,找到了昆曲艺术传统 与现代戏剧观念相融合的全新载 体,展现了迈向新世纪昆曲的异 彩霞光。$$ 好戏是磨出来的。磨,就是在 不断演出的过程中,从剧情进展 到人物塑造、唱腔音乐、舞美设 计,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一点一滴 地修改,一点一滴地创造,不断打 磨,精益求精。1999年,上海昆剧 团排演了经典版昆剧《牡丹亭》, 分成上、中、下三本,将汤显祖原著 55折删其枝蔓,存其精华,保留34 折,由3组演员分3天演完,这在 上海昆剧史上已是石破天惊之举; 但是,上海昆剧团并没有满足于已 取得的成就,而是继续修改。听取 专家意见后,再动“大手术”,全剧 演至杜丽娘“回生”、同柳梦梅重建 结束,共22折。岳美缇、李雪梅两 位艺术家炉火纯青的表演得到了 更充分的发挥。$$ $F剧情简介$E $T《牡丹亭》$$ 南宋,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与 侍婢春香春日游园,触景生情,在梦中与 岭南秀才柳梦梅幽会。梦醒后,仍痴心 挂念,终至伤感身亡。$$ 地府判官感其情真,允丽娘魂游四 方,寻觅梦中情人。适柳梦梅上京赴试 途中,因病滞留南安杜府梅花观中。一 日偶游花园,拾得丽娘自画像,忆及梦中 情景,反复呼唤。丽娘闻声而至,结为人 鬼夫妻。后柳梦梅在石道姑帮助下,掘 坟开棺,使丽娘死而复生,一对有情人终 成眷属。$E
- 1、世纪末的盛举:新版昆剧《牡丹亭》观后答友人 作者:赵莱静 年份:1999
- 2、新版《牡丹亭》焕发青春活力 作者:端木复 年份:2003
- 3、上昆《牡丹亭》“险”中求精 作者:张裕 年份:2003
- 4、情之一字 遂足千古——谈昆剧电视片《牡丹亭》 作者:朱建明 年份:1997
- 5、赏心乐事《牡丹亭》 作者:刘厚生,沈达人,郭启宏,章诒和,周传家 年份:2000
- 6、空谷幽兰 香飘四海——一曲《牡丹亭》,震撼西方文明 作者:陈玲玲 年份: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