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崇明岛上又见“牡丹亭”

崇明岛上又见“牡丹亭”

作者:高选忠 出版日期:2005.03.24 点击数:0

【作者】 高选忠

【报纸名称】:中国文化报

【关键词】 牡丹亭 崇明岛 民间艺术 音乐演奏 崇明地区 崇明县 三四十年代 长廊式 群众文化 文化保护 

【出版日期】2005.03.2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在上海市进行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崇明县向化镇一批70多岁的民间老艺人在县文化馆业务老师的辅导下,于2004年恢复排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间音乐演奏活动——“牡丹亭”,同年10月1日,该队伍应邀参加了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组织的在上海襄阳公园的游园表演活动,得到了市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有关专家说:“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想不到还有如此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间文艺,真值得好好抢救、保护。” $$“牡丹亭”是一种丝竹加锣鼓的演奏形式,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始创者是崇明新河镇的民间艺人王东阳(清道光、咸丰年间),他是一位弹奏瀛洲古调的琵琶高手,不但能用手弹得一手好曲,还能用脚弹奏,被称为中国四大琵琶之一的“瀛洲派”琵琶中的奇人。 $$牡丹亭初始时,被王东阳命名为“旱船乐”。这种形式是王东阳在南京探友时受淮河灯船启发(淮河灯船上复白绢,下有一二十人在两旁列坐,各执丝竹奏之,鼓人击鼓节之)而作。由于崇明河窄港狭,船行不便,于是就用竹竿搭成长廊仿灯船,以崇明土布代白绢,仿船首扎成彩亭,让乐手在布篷下边行边奏,如船行状。此民间音乐活动形式一出现,即引起轰动。后又为一友人送牡丹图启发,将别处无有的“旱船乐”改用具“花魁”之称的牡丹来命名,称之为“牡丹亭”。 $$据《中国群众文化大词典》“牡丹亭”条目称,这是一种仅见于上海郊区崇明岛的民间音乐演奏形式。明末清初时,崇明地区共有20多顶牡丹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县还进行过两次牡丹亭的竞艺活动,据当时崇明报纸称“观者如潮,人头攒动,几乎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牡丹亭乐队前面的牌楼呈亭子形,亭宽1.3米,高1.66米。亭形牌楼装饰华丽,前书“牡丹亭”三字。亭后是一条长廊式的布篷,两边挂彩灯及网绣流苏,布篷分4格,每格长1.66米,全长6.6米。牡丹亭头尾各有一人拉彩绳,每格用2人撑杆。演奏人员在长廊式的布篷下一边演奏,一边缓缓行进。牡丹亭内演奏所用的乐器有八粗八细。“八粗”:大锣、小锣、镗锣、大钹、小钹、闹钹、板鼓、星(碰铃),八细:京胡、二胡、三弦、竹笛、笙、箫、管(或角板)、琵琶。$$随着社会的发展,牡丹亭像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已淡出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目前在崇明地区仅存一支尚能演奏的牡丹亭队伍。据了解,崇明县文化主管部门正在积极筹备,抢救、整理这一民间艺术瑰宝。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