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青春版《牡丹亭》启示录

青春版《牡丹亭》启示录

作者:蔡少华 出版日期:2007.05.26 点击数:0

【作者】 蔡少华

【报纸名称】:中国文化报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艺术 民族文化 艺术传承 戏曲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 运作方式 白先勇 昆剧 启示录 

【出版日期】2007.05.2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演出过程,就是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剧院探索昆曲艺术传承弘扬和艺术团体改革发展道路的实践过程。4年来,我们走过了令人兴奋的过程,青春《牡丹亭》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我想把它告之于大众。$$启示一 昆曲艺术是东方审美的极致体现,是精美的戏曲艺术,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中发展得最为成熟、最为完美的经典性剧种,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所涵纳的美学体系至今仍是中国戏曲美学的最高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既彰显了昆曲所具有的杰出文化价值,也使得昆曲超越戏曲层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代表和象征。$$青春版《牡丹亭》以“永恒的青春、永恒的美”为主题,将纯正的昆曲表演和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刺绣完美地统一在抽象写意的舞台上,前所未有地引进了园林式的审美元素,在视觉上强调美丽、精巧、虚实相间、动静有度。它高雅、纯正、古老、传统,同时又青春、靓丽、动人。在保持昆剧艺术典雅写意、精美细致表演风格的同时,把传统艺术风貌与当代观众审美诉求相调适,使古老的昆曲艺术焕发了时代的青春,也使得优秀的民族文化绽放了异彩。$$启示二 昆曲艺术的传承保护是职业院团的责任和使命,更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昆曲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精英文化的介入是它有别于其他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昆曲600年的兴衰史更是有力地证明了昆曲的发展要依赖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需要文化关注与艺术表演的交相辉映。我们职业院团做的是艺术呈现,吸引社会力量的注入与文化名人的参与,则为昆曲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艺术实践证明艺术生产过程中有两种结果完全不同的运作方式。一种是“螺旋式”的运作方式,设定在一个特定的与外部世界相对脱离的圈子内,好像很激烈、很热闹,却越转越小,内部消耗越来越大,造成近亲繁殖、生态退化,逐步萎缩;另一种是“波澜式”的运作方式,波及面广,可以吸收各方面的阳光和空气,使它不断延伸。前者封闭,后者开放。作为从事高雅艺术的剧院,特别是作为昆曲发源地的剧院,我们打破了自己循环、自己做的模式,将剧院作为生产车间,使其成为整个系统中的一部分,运用第二种运作方式来指导剧院的工作。紧紧落实“抓住机遇、负重奋进、改革推动、出人出戏”的十六字方针,确立“职业建院”和“经营剧院”的理念,通过昆曲作为遗产本身内在的吸引力,扬长避短,弘扬发源地优势,弘扬昆曲表演的特点以期吸引外力。实行适应昆曲传承传播的全新机制,探索促进戏剧发展的艺术生产方式和艺术资源配置方式,以剧组制的模式来推动艺术生产。$$青春版《牡丹亭》就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有益实践,我们吸引著名华人作家白先勇与苏州昆曲结缘,并担纲总制作人和艺术总监。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一大批包括知识界、学界、企业界的海内外人士投入进来共同推动,完成了这一社会精英与职业院团共创的社会工程。$$启示三 昆曲艺术的弘扬发展需要以传承为核心,实现人才传承、剧目传承、观众传承三者的有机结合。$$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文化遗产,它的表现形态主要呈现为附着在戏曲表演者身上、依靠口传心授承续的非物质形态的遗产,弘扬它,需要构造完整的传承链——以演员为核心、以剧目为载体、以社会为基础,从而实现人才、剧目和观众的全面传承。$$我们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传承。先是选定了响彻中外剧坛、至今盛演不衰的汤显祖名作《牡丹亭》作为排演剧目,并力争将人才培养与打造名剧联系起来,探索以戏带功培养艺术人才的途径,聘请昆曲艺术家汪世瑜和张继青驻地教习、倾囊相授。两位名艺术家从制作、排练到百场演出全程参与,跨省跨团就一个戏指导青年演员,使得青年演员迅速成长,以沈丰英、俞玖林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不仅成为昆剧舞台的生力军,也成为昆剧艺术传承的中坚力量,对昆曲的传承起到了接力棒的作用。在传承剧目、传承演员的同时,昆曲艺术求生存、求发展,需时刻牢记传承戏剧审美接受对象,明确观众意识。每场演出前都通过新闻发布、学术讲座、示范展演、介绍书籍,将昆曲的抽象写意、抒情诗话,昆曲的丰富成熟、婉转优雅传达给观众,使其更好地理解青春版《牡丹亭》的特色,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牡丹亭》自演出至今,75%的观众都是青年观众,这是可喜的成绩。$$启示四 昆曲艺术的传播弘扬,增强了青年学子和海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激发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推广,不仅传播了昆曲艺术,更传播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昆曲从业者不仅是艺术的传播者,更要做文化的使者。事实证明,我们通过百场演出,点燃了人们心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火种。$$从苏州大学的首演开始启动的“校园行”巡演,我们至今已走进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台南成功大学、厦门大学等地数10所著名高校。在青年学子中备受欢迎,好评如潮,看《牡丹亭》、谈《牡丹亭》几成时尚。无论在哪个大学的演出,剧场里都是座无虚席,甚至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演出时观众鸦雀无声,看得如痴如醉。演出结束后均报以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愿离去。通过青春版《牡丹亭》的抽象写意、抒情诗话、婉转优雅传,激发了青年观众对昆剧的兴趣,对古典美学的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无论是香港、澳门、台湾的演出,还是2006年成功完成的为期一个月的美国巡演,也都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并通过媒体的传播,深深激活了所有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情结,增进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青春版《牡丹亭》使我们深层次认识到文艺工作者以优秀作品感染人、用高雅艺术陶冶人的光荣使命和切肤之喜。$$4年来我们心怀感激。我们要感谢中央、文化部、江苏、苏州为昆曲创造的良好氛围和极佳的发展条件;感谢白先勇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对昆曲艺术的挚爱与巨大付出;感谢汪世瑜、张继青老师为昆曲的薪火相传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众多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感谢各昆曲院团的鼎力支持;感谢我们这个合作的团队;感谢所有为青春版《牡丹亭》付出心血的人……感谢每一个“昆曲义工”。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