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书画潜入《牡丹亭》,加分!

书画潜入《牡丹亭》,加分!

作者:邱俪华 出版日期:2012.11.05 点击数:0

【作者】 邱俪华

【报纸名称】:新闻晨报

【出版日期】2012.11.05

【版次】A16:A16-文化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

青年版《牡丹亭》舞台背景上出现了大量的书法

晨报图片

晨报记者 邱俪华

“传统戏曲的一桌二椅式的样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走进大剧场的观众需求,创作上需要一些加分项,但前提是不能让演员的表演减分。”昨天,白先勇与苏州昆剧院联合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及《玉簪记》班底到沪宣传,两部经典作品将于11月21日、23日至25日亮相东方艺术中心。苏昆蔡少华院长受访时表示,这一版的特色在于舞台背景上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书法和绘画,这些元素虽古老,但用在昆曲《牡丹亭》里则属创新。

白先勇曾说“昆曲无他,得一美字”,青春版的创新也恰恰是在这个“美”字上做文章。主角柳梦梅是一个潦倒书生,属柳宗元的后代,于是制作团队采用了书法家董阳孜描摹的柳宗元的《袁家渴记》为背景,用书法这种最古老的元素,加上具有现代感的排列关系,为新版营造出既抽象又具现代感的背景;考虑到传统的一桌二椅的视觉效果在时下的大剧场演出中显得过于单薄,青春版也着力在舞台元素上多元化,比如采用画家奚淞的画作,为舞台营造极致美感。“书法特别重要,也是昆曲在舞台创新上的实践。奚淞的工笔观音起的是提示作用。”蔡院长表示,这些元素的加入希望给演员无限的表演空间,也给观众想象空间,但处理上会非常小心,不给表演减分。

因为有多个创新版本的《牡丹亭》在前,上海观众这一次是否会对白先勇和苏昆的版本买账?对此,白先勇倒是颇有信心,认为对比8年前初演时的青春版《牡丹亭》和《玉簪记》,如今的作品更纯熟,更能代表昆曲雅部的格调。同时,来上海之前,这一版今年也经历了深圳、长沙等多地巡演,所到之处一票难求,难怪昨天蔡院长在受访时也颇有底气,表示上海这个中国的昆曲重镇,是苏昆与白先勇最看重的地方,欢迎上海观众来“挑刺”。

白先勇与苏州昆剧院携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巡演海内外至今已200余场,牡丹花开八年,主演沈丰英、俞玖林也由青春年华渐入而立之年,被岁月带走的年华,却在另一群人中慢慢生长,当年被白先勇提出的昆曲新美学所吸引,初窥昆曲门径的一群年轻人,现在已成为推动昆曲发展的主力军。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在广州及武汉上演时,近九成的上座率中八成左右都是年轻观众。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