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一出《牡丹亭》看了18遍

一出《牡丹亭》看了18遍

作者: 出版日期:2007.12.12 点击数:0

【报纸名称】:苏州日报

【出版日期】2007.12.1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本报记者 杨 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吟唱的是一个缠绵了400年的爱情梦想。前昨两天,青春版《牡丹亭》作为本届中国戏剧节特邀演出剧目献演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分“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三台演绎的连台大戏不仅给予超越生死的至情至爱最高的礼赞,也让众多戏迷感受了青春昆曲的无穷魅力。 首次在家乡整体呈现 铁杆粉丝坐飞机“赶场子” “这次是青春版《牡丹亭》推出后,在苏州第一次作整体呈现,”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说,“因为是连台大戏,也因为布景等舞台要求比较高,前两次在苏州大学、开明大戏院等的演出都是简本。”“第一次”的吸引力自然不一般。记者在科文中心了解到,在此次中国戏剧节推出的演出剧目中,青春版《牡丹亭》售票情况最好,其中,首场演出的出票率超过了90%,而在售出的由三场演出组合而成的套票中有80套是美国、香港、台湾等地铁杆戏迷买下的,坐着飞机“赶场子”成为一景。“在这些人里有个老戏迷已经看了18遍了。”18遍,一遍三台,每台3小时,能有这样的戏迷让蔡少华非常感动。除了吸引海外“粉丝”外,本地及周边城市的观众也表现出相当的热情,记者前晚就在科文中心遇到了从常州匆匆赶来的观众,侥幸买到最后的戏票时,他很感慨自己的好运气,“不然我这高速公路上的奔波可就白费了。” 首次整体呈现就选择了科文中心,昆曲因此与苏州最好的剧院结下深情。蔡少华告诉记者,像《牡丹亭》这样的剧目在科文中心这样大小适中的剧场里演出效果最好,一方面,科文中心大剧院的设施很先进,可以完成布景、灯光、音乐等的调配,使舞台效果达到最佳,另一方面,大剧院的舞台与观众的距离接近,可以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戏剧,切近欣赏演员的表演,产生身临其境之美。科文中心对于青春版《牡丹亭》市场反响的热烈也有着喜出望外的感觉,更因此产生了与苏州昆剧院进一步合作的意愿,“希望我们的新戏、大戏能经常到科文中心来演,对于昆曲来说,就多了一个绝好的舞台。”蔡少华说。 梅花奖得主倾情投入 百场磨练让他们更自如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作为出品及策划人,巾生魁首汪世瑜、昆曲名旦张继青做艺术总监,从筹备、选演员,到海外巡演,到轰动大学校园,到献演国家大剧院……收获了诸多人气和口碑,也达到了多年来昆曲前所未有的高峰。 记者前晚走进科文中心大剧院时,演出还没有开始,白色舞台背景衬着墨色淋漓的“牡丹亭”字样,深红色的古意桌椅静静地摆着,黑、白、红三色在微微的灯光下营造的是一个蓄而未发的意念,有一点欲说还休,也有一点春色难藏。几竿修竹,一剪梅花,还有翩翩蝴蝶都描画在了主人公的衣襟上,鹅黄、翠绿、粉蓝,让淡雅的苏绣隐约出美丽的光华。舞台的布景有时是几行字,有时是一幅画,意蕴无穷,而在那“惊梦”的高潮,背景是一片迷离的橘色与黄色,只有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水袖与眼神在演绎初遇的惊喜和那牡丹亭前、芍药栏边的春意。 沈丰英、俞玖林是两个与青春版《牡丹亭》紧紧连在一起的名字。在前昨两天的观众中有不少是前来“重温”的老观众,他们给予评价最多的是沈丰英、俞玖林的表演更自如了。作为新晋的梅花奖得主,两个年轻人似乎也是铆足了劲在家乡父老面前演出,虽然感冒、发烧,虽然一直在赶场演出,疲累的沈丰英和俞玖林在呈现那演绎了百多遍的深情时还是那么投入,不仅可以在他们的眼神交流时感受到其中闪动的火花,甚至在杜丽娘离魂而去时,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沈丰英夺眶而出的清泪。 青春的昆曲吸引青春的眼 众多年轻面庞慕名而至 于丹说过,我喜欢有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叫做“昆曲”。在她看来,昆曲那种细腻、婉转、精致、唯美的特点,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元素”,进入当下的时尚生活。事实是,从2003年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样本,建立的是人们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信心。“文化部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青春版《牡丹亭》让传统的昆曲成功走向海外,“高雅艺术进校园”参演团体中唯一的地方剧团,苏州昆曲赢得的是大学生的青春喝彩。 记者在苏州昆剧院了解到,青春版《牡丹亭》已先后参加多次艺术节、国家大剧院试演等重大艺术节庆活动,并且走出国门,完成了在美国加州巡演和在法国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演,观众累计达20万人,单场最高观众超过7000人。而在这些观众中75%为年轻人。而记者在科文中心的演出现场也看到了诸多年轻的面庞,他们中的很多人慕名而至,不管是否听得懂,也不管是否会因为这一次的感受爱上昆曲,走进剧院的尝试已经让坚守昆曲的人们备受鼓舞了。“西方的歌剧,有歌无舞,而芭蕾有舞无歌。昆曲,有舞有歌,又有诗的意境,我想还没有一个剧种能够达到昆曲这种境界。”白先勇对昆曲爱到痴迷。虽然感受昆曲的这种境界并不容易,领会《牡丹亭》的宏词丽藻与鸿篇佳构也需要一定的知识修养,但在委婉唱词与婀娜身形里传递出的对至上爱情的追求,对生命完美的憧憬,是富有青春的纯美和活力的,也正是那洋溢的青春打动了很多年轻人,不通中文的西方人也能在杜丽娘、柳梦梅的眉间眼梢读出爱来。 感动在演员谢幕的瞬间达到高潮,观众们还在忠诚地鼓着掌,沈丰英和俞玖林在掌声里重复起了舞台上的翻飞水袖,还是那一低首、一回头,还是那么熨帖、妥当,谁也不知道,走下舞台,剧组就将连夜赶往福州,为福州大学的大学生们再演梅边柳边的死生契阔。那将是他们第132次成为杜丽娘和柳梦梅。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