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苏州的《天鹅湖》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12.17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邱鹤鸣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封闭落后的乡村农民却能在银幕上看到前苏联芭蕾舞这样的 “西洋镜”。那时候笔者还是懵懂小孩,在几分钟的新奇之后就索然无味了,哪有打仗片好看呀!至于那些转来转去的戏里有没有《天鹅湖》就搞不清了。后来,上了高中才知道,原来那是世界上最高雅的艺术之一啊,而最典型的就要数《天鹅湖》了。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只能在银幕上欣赏,直到前年去俄罗斯圣彼得堡旅游才有幸在剧院里看演出。 据当地导游介绍,在圣彼得堡,每天晚上都有二十多个剧院在同时演出芭蕾舞,观众全部是世界各地的游客,演出剧目也就是 《天鹅湖》、《胡桃夹子》、《罗密欧与朱莉叶》等几部经典作品,尤其以《天鹅湖》最受欢迎。普通剧院的演出票价大约1500卢布,约合三四百元人民币。高档的剧院要贵些。笔者观赏那场,观众爆满,导游说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可以说,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经典芭蕾舞在圣彼得堡已经成功地发展成一个蓬勃的产业了。 芭蕾舞《天鹅湖》已经成为圣彼得堡旅游的一张华美的名片,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和独特的文化霓裳羽衣。更重要的是,经典剧目的产业化经营,不但为圣彼得堡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反过来也为经典剧目的传承与弘扬开拓了有效的途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种红红火火的演出中,不会有半点高雅艺术 “天鹅之死”的忧虑。以此来反观我们的经典——昆曲《牡丹亭》,也许会有所悟。 最近,由于中国戏剧节上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演出,苏城掀起了一股《牡丹亭》热。此前,该剧在海内外的演出也引起关注和好评,昆曲似乎从沉寂中开始以其天籁之音唱响世界,昆曲复兴的曙光初现。昆曲旧梦重拾,因它本身的艺术魅力,也与热衷者的宣传推介极有关联。问题是,我们能否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措施,趁势而上,把昆曲,比如《牡丹亭》打造成苏州的文化与旅游的产业化经典,在推动文化、旅游向高层次发展的同时,在广阔而坚实的高平台上更好地弘扬昆曲这种高雅艺术?不难想见,假如有一天,在1800多平方公里的吴中大地上,每天都有一二十个剧院在演出《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烂柯山》,那才是昆曲的真正辉煌,在国际大背景下,这种辉煌即使是明清时期昆曲的鼎盛也无法比拟的,它是昆曲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真正的甚至是唯一的坦途。到那时候,昆曲再也不会有“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幽怨了。 有这样的意识不难,问题是我们准备得怎样了?在昆曲刚刚出现复苏迹象的时候,提出这样的要求似乎不太切合实际。不要说我们文化、旅游的层次还相对落后,因而与高雅还有落差;不要说我们的整体文化产业也才刚刚起步,因而对于经典只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已,就只说说昆曲自身吧,还相当的稚嫩。首先,演员的数量太少——一部《牡丹亭》要特别注明青春版,这本身就是一个明证,优秀的演员现在是屈指可数。产业化的前提是具备托举产业的人才大军,而人才的培养即使是万事俱备了,也必须有“时间”这个春风的。其次,响亮的剧团群体。这是连带着上一个问题的,在人才(不仅仅是演员)、物力有限的情形下,现有剧团能够生存尚且是问题,何况要发展要打响,谈何容易!再次是品牌的国际化。要产业化先要品牌化,实践证明,昆曲艺术本身的魅力毫无疑问,只是国际化的运作还需更多更好的经验、技巧。但所有这些,都绕不开一个投入的问题,这就又牵涉到意识问题了。没有意识,就没有规划,就没有投入,就永远迈不开步子,永远走不上产业化之路。反之,有了清醒的意识,我们就可以朝那个方向开始努力,哪怕从最容易最简单的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么。所以,现在提出昆曲的产业化,决不是一点现实意义也没有,至少可以让人远远望见,在彼岸有那么一条路、有那么一个方向、有那么一个灯塔。 也许真有那么一天,“北方威尼斯”圣彼得堡有个芭蕾舞《天鹅湖》,“东方威尼斯”苏州有个昆曲《牡丹亭》,我们翘首以待。 有没有信心?下多大的决心?关键是个胆略、见识的问题。苏州有这样的气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