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牡丹亭》醉了巴黎

《牡丹亭》醉了巴黎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4.22 点击数:0

【报纸名称】:苏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3.04.22

【版次】第T05版:苏州遇上欧罗巴·文化

【入库时间】20130610

【全文】

□梅蕾

蛇年春节期间,苏州昆剧院与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合作的中日版昆曲《牡丹亭》成为春寒料峭中的巴黎的一抹亮色。对于这次演出,《世界报》、《费加罗时报》等法国媒体都对演出盛况予以报道,“此般胜景在夏特莱怕是有一段时间难以重现了”,《解放报》记者以这样的笔触来记录和评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深度报道了演出盛况。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公参吕军及夫人李学惠到场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苏州昆剧院与国际戏剧大师合作,以商业演出模式进入欧洲一流舞台,得到西方主流观众和媒体的认同,是中华文化成功‘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尝试。”

国际合作传承传播昆曲文化

中日版昆曲创排至今已有七年,苏州昆剧院与坂东玉三郎的合作也已经七年。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介绍,中日版昆曲《牡丹亭》自2008年3月于京都南座首演至此次巴黎演出前已经于北京国家大剧院、东京赤坂ATC剧场、香港葵青剧院等地演出70场。

坂东玉三郎,日本歌舞伎的国宝级大师,27年前在巴黎演出时见到在同一家剧院演出的张继青的《牡丹亭》大幅剧照时,他就很想要学会这出戏。7年前,他来到苏州昆剧院,实现了跟随张继青老师学习《牡丹亭》的夙愿,并从不懂中文不会昆曲变成了形神兼备的“杜丽娘”。

蔡少华告诉记者,坂东先生认为昆曲是他所见过的人类最美的艺术形式,“正因为他崇敬昆曲的美,才有了中日版昆曲《牡丹亭》。”蔡少华介绍说,有观看了巴黎演出的法国评论家认为,中日版昆曲《牡丹亭》再已经不是什么简单的合作演出,而是一次互为融入的奇迹。中日版昆曲《牡丹亭》已经成为保护和弘扬世界文化遗产的有益尝试,成为有效的国际传播与推广的成功范例,自此昆曲的保护传承走上了国际交流的新平台。

中国昆曲登陆欧洲著名剧场

巴黎作为世界著名的艺术之都拥有50个剧场,艺术氛围非常浓厚。夏特莱剧院已有160余年历史,是欧洲乃至世界最负盛誉的大剧院之一,更是目前巴黎戏剧界的一个标杆。

蔡少华介绍,“几乎所有世界级重要戏剧演出都曾光临过这个大舞台,只要是这家剧院接受的剧目几乎就可以在欧洲大型剧院中‘一路通行’”。去年中日版昆曲《牡丹亭》总导演、艺术总监、主演坂东玉三郎经与夏特莱剧院协商并签订了演出合同,开启了中日版昆曲《牡丹亭》的国际商演之路,体现了国际戏剧界对中日艺术家联袂演绎传统戏剧经典的高度认可。在蔡少华看来,中国昆曲能够成功登陆欧洲著名剧场,充分证明文化的共通性,作为优秀民族文化代表的昆曲艺术,它的普世价值与情感是跨越时空与文化背景的,是直指人心的大感动。昆曲的美是能够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和钟爱的。“作为昆曲发源地的昆曲从业者,我们要做的就是站在现代审美的立场上,充分表现出昆曲的精致与诗意,持续开展昆曲经典品牌剧目的国际推广和演出,在更高和更广的平台上展示昆曲艺术的无穷魅力,并以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传承弘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蔡少华说。

演出一票难求盛况空前

法国时间2月8日中午12时,中日版昆曲《牡丹亭》剧组在巴黎夏特莱剧院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开幕酒会。2月8日和9日是剧组的排练期,千余位法国、欧洲主流媒体及艺术评论界人士到场观摩该剧的彩排。“我们没有想到,连彩排都会有那么多媒体和评论界人士感兴趣。”蔡少华说。

苏州昆剧院此次在法国的演出,为了将《牡丹亭》的故事比较完整地呈现给法国观众,精选了“游园、惊梦、写真、离魂、冥判、叫画、幽媾、重生”八折,特意编排成故事性强、节奏鲜明的演出版本,并配以清晰明了的法文字幕。夏特莱剧院不仅进行了宣传推广,而且特别通过报名参与的方式,邀请千余名媒体和评论界人士观摩彩排实况。

在七天的连续演出中,每天2400余张10-90欧元不等的戏票几乎被抢购一空。夏特莱剧院负责人告诉蔡少华,在巴黎这样的演出盛况可谓近年来罕见。对于首次接触昆曲的法国观众来说,观看演出需要他们沉下心来,对一波三折的咬字和抑扬顿挫的唱腔有所熟悉,也要一边适应曲目缓慢的叙事节奏,一边阅读舞台上方的字幕。但是演员入神的表演,写意美妙的舞台与服饰以及颇显功力的唱腔均全方位展现了中国昆曲的魅力,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赢得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法国观众纳塔丽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的昆曲艺术“非常美”,这位法国人还对苏州昆剧院优秀青年演员俞玖林在剧中饰演的柳梦梅尤其推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