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靳飞解读《牡丹亭》

靳飞解读《牡丹亭》

作者: 出版日期:2010.11.2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深圳商报

【出版日期】2010.11.27

【版次】第A09版(文化新闻)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

▲中日版《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由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出演(左)。(资料图)

“书立方”专家说剧

深圳商报记者 梁 瑛

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和晶报联合推出的“书立方”主题活动本周四进入第三环节——专家说剧。11月25日晚,学者靳飞在关山月美术馆报告厅向深圳众多戏迷深度解读昆曲《牡丹亭》。

把戏剧当文学阅读是一种错误

作为本届读书月新增的重点活动,“书立方”旨在对一本古典名著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阅读,包括续写、走读、读剧、论坛等。“这种形式很好,单纯地读书是不行的。”靳飞对此评价说。在谈到“书立方”今年的阅读名著《牡丹亭》时,靳飞强调,单纯地把戏剧当作文学阅读是一种错误,人文其实只是一种眼光和角度,在纸堆里发现不了真相。《牡丹亭》首先是一出戏,在纸上读与把它当成一种戏来看,是完全不同的。

在本次讲座中,靳飞简略地梳理了中国戏剧的发展史和近百年来昆曲的兴衰。他说,从100多年的历史来看,现在的昆曲已与明清时代有了很大的差异。事实上,《牡丹亭》的剧本一诞生,就产生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剧本写得虽然好,但有些地方不方便演出,比如里面的发音有很多方言,不合音律。正因为如此,很快出现了改编本,有的对发音进行改编,有的对剧情进行删减,到底哪一个本子是汤显祖的原著,我们今天也很难确定。戏是活的,本子是死的,400年间,有无数代昆曲艺人在《牡丹亭》的演出上下了功夫,这出戏是在舞台上逐渐丰富起来的,把《牡丹亭》流芳百世的功劳只归功于汤显祖是不公平的。靳飞说,“对《牡丹亭》的解读,分文学解读和戏剧解读,戏剧解读长期存在,但缺乏整理。现在的解读过于注重文本,却忽略了舞台表现。”

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演一出好戏

作为资深票友,靳飞与观众分享了观赏戏剧的微妙感受,同时他也回忆了中日版《牡丹亭》曲折的排演过程。这出戏中主演杜丽娘的是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为了排练《牡丹亭》,他和靳飞前前后后准备了十几年,在看完日文版《牡丹亭》之后,坂东玉三郎问靳飞的第一个问题是,杜丽娘平时读什么书?为了在精神上进入杜丽娘的角色,坂东玉三郎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钻研中国的四书五经。正是有了这种心理上的契合,每次在演出《离魂》一折的时候,不仅台下观众泣声一片,就连台上配戏的“杜母”、“春香”也禁不住流泪。

排中日版《牡丹亭》,靳飞说:“我不是一定要一个日本人来演《牡丹亭》,而是希望有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来演一出好戏,高水平的演员带给观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我的目的就是希望让大家看上一场好戏。”靳飞说,“我觉得人活一辈子,没看过一出好戏,是一个遗憾。”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