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源自药名诗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10.25
【版次】第16(百草文摘)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作品讲述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表达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读来感人至深。没想到,这部历史名剧的创作,竟是受到一首药名诗的启发。 古代文人大都有兼习医理的习惯,懂得行医诊病。汤显祖因日夜勤于写作,用脑过度,经常头痛。为此,他时常研习医术,寻求诊治方案。一日,他在翻阅“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书籍时,看到一首药名诗:“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牵牛郎于芍药亭畔,就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久之,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志,持大戟,平木贼,诛草寇,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期,封大将军之职。” 朱丹溪名朱震亨,创立丹溪学派,因所居之处名叫丹溪村,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名医朱丹溪又是当地有名的鸿儒,他的这首药名诗巧借20多味中草药名,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美好的爱情故事。而汤显祖阅毕却颇受启发,于是以此诗为线索,构思了一个剧本,并取朱丹溪药名诗中的首句“牡丹亭”三字作剧名,创作出了不朽的传世之作。
据《羊城晚报》
相关文章
热点排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