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读画说戏)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6.11.0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820
【全文】
昆曲《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全称《牡丹亭还魂记》,源于明代汤显祖同名传奇,本事见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演绎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一段“至情”,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悠扬的笛韵,曼妙的舞姿,充满着青春气息和浪漫色彩。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宣布中国昆曲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牡丹亭》当属昆曲之典型。2004年4月,旅美华人作家白先勇在台北推出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沈丰英与俞玖林主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同年10月,江苏省昆剧院推出由张弘改编、孔爱萍与石小梅(女小生)主演的精华版《牡丹亭》,海峡两岸掀起持续至今的“昆曲热”。
《游园》系其中重要曲目,通称《游园惊梦》:杜丽娘自幼闭锁深闺,生平第一次潜入自家后花园,园中姹紫嫣红开遍,惊喜之间陡增惆怅:“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游园归来,春慵欲眠,恍惚中见到一位姓柳名梦梅的俊俏书生,手持柳枝,来会梦中情人,二人在牡丹亭畔梅树下纵情幽欢。196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之摄制为彩色戏曲片,梅兰芳与俞振飞主演。
国画家程十发顾曲挥毫,偶写《游园》,深谙戏曲舞台“穿关”之妙谛:既突出柳梦梅手中披绿的柳枝,又强调衣纹上那株俏丽的红梅,梅树盘折虬曲,枝头疏梅点点;杜丽娘赧颜转身,拂袖婉拒,蓦然间似觉暗香盈袖,沁入芳心。画面别无它物,尽显梦幻奇境。
备注:穿关,戏曲演出中有关人物服装及砌末(道具)的提示。
相关文章
热点排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