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从《牡丹亭》到《梁祝》

从《牡丹亭》到《梁祝》

作者: 出版日期:2012.12.1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南充日报

【出版日期】2012.12.14

【版次】第A08版:副刊(文艺)/广告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

本报记者 卜兵摄

□馨文

又到一年收官时。

从四川“天姿国乐”民乐团为南充观众奉上“2012年新年音乐会”,到上海芭蕾舞团来南充精彩演绎《梁祝》,从歌剧《江姐》到舞剧《牡丹亭》,2012年,南充观众可说是眼福大饱。“国家精品舞台艺术进南充”,围绕这一主旨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让南充这座文化底蕴原本深厚的城市,再度沐浴高雅艺术的雨露,引领着南充市民,欣赏精品文化,享受精品艺术。

这一次,为纪念《南充日报》创刊60周年,上海芭蕾舞团为我们带来了《梁祝》。用西方芭蕾语汇讲述在中国流传了1000多年的爱情故事,无数南充观众十分期待。两场演出结束,有人认为美轮美奂,堪称艺术的盛宴、精神的享受;有人觉得芭蕾舞没语言、没字幕、没解释,这个“艺术”有点朦胧;当然,还有人认为情节早已熟悉,音乐亦不陌生,很难被打动,甚至打瞌睡……

一点也不奇怪。对艺术的理解和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程度,也取决于个人好恶的不同。有人喜欢热闹缤纷,有人更爱安静表达。这些年,高雅艺术不断濡染南充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东方歌舞团的中外歌舞表演、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空政文工团的红色歌剧《江姐》、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牡丹亭》。尤其是今年以来,“国家精品舞台艺术”愈加频繁地进入南充,影响着南充的文化,也改变着南充人的习惯。演出时,不按时到场的观众越来越少了,边看边吃,嗑得一片声响、留下一地垃圾的现象没有了;带着小孩入场,让孩子随意跑动、大声说话甚至哭闹的情况也基本消失。当然,要让南充观众完全懂得穿晚礼服去看歌剧、舞剧,不在观看演出时接打手机,不用闪光灯拍照,该鼓掌时鼓掌,该安静时安静等“高难度”礼仪,估计还有些时日。不过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南充观众正在一点一点被改变,个人素质在提高,尊重艺术,行为良好,这一切,正是市委、市政府努力提高城市品位,对市民以“教”开智、以文“化”人的良苦用心所在。

当然,仅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从《牡丹亭》到《梁祝》,在看不懂或觉得不好看的观众中,除了本身不喜欢,有一部分是对剧情不够了解或对舞蹈表演艺术不够理解。无法融入其中,自然很难被吸引,更说不上被打动了。就拿《牡丹亭》来说,如果不知道这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不知道《牡丹亭》被改编成昆曲后,其优美动听的唱腔、文采飞扬的唱词已经风靡中国舞台数百年;如果对杜丽娘不怕穿越生死,执著追求真爱的故事一点也不知情,想必无论舞台多么绚烂,阵容多么豪华,你也不会为杜丽娘的坚贞潸然泪下。同理,如果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苦读、十八相送、月下定情、双双化蝶等主要情节不明就里,如果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不感兴趣或者说一无所知,那么无论台上演员多么努力,音乐多么动魄,你都难以把音乐之美、芭蕾之美,以及梁祝故事的无尽凄美联系起来,并深深地感动其中。

一次次欣赏精品艺术,一次次了解经典作品,高雅艺术就这样“润物无声,育人无形”地走入我们的生活。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