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上三生路
【作者】 张跃志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7.12
【版次】第04版:第26期(总第657期)
【入库时间】20121010
【全文】
杜丽娘在《惊梦》中的唱词,让人伤感惆怅。就连我这七尺男儿读罢,也不免余香满口,黯然销魂。更无怪乎寄人篱下的林妹妹在听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句子时,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光阴苦短,韶华易逝。今朝尚是豆蔻年华,转瞬已成明日黄花。敢问知己何在?二八妙龄,一颗芳心,又能托付与谁?
杜丽娘游园时于梦中邂逅柳郎,自此终日魂不守舍,最终在相思中一命呜呼,让人一咏三叹。元好问在《摸鱼儿》中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叹古往今来,为情而死的贞烈女子不可胜数矣,然如丽娘者,“出生入死,死而复生”,则不多闻。汤翁在《牡丹亭》的《题词》中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一直以来,总认为,踏上黄泉路,过了奈何桥,饮过迷魂汤,转世轮回,重新超度,一切情缘孽债,自当统统抛却。但似乎老百姓很不买账,既然是至情至爱,就要为他们设定前世和来生,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林黛玉在大观园中初次听到有人唱《牡丹亭》时,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顾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的确,不是同病相怜,有同样境遇的人,又怎解其中之味?想黛玉与宝玉虽有“木石前盟”,终归没能如愿。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只是化为一双蝴蝶,相亲相伴,不弃不离。明白为什么会有《人鬼情未了》和《倩女幽魂》这些经典剧目了,凡是在今生拥有至爱却不能如愿的,我们就让他们超越生死,在天堂、人间、地狱三界自行出入!
爱情,一个亘古不变、常谈常新的命题,无时无刻不在被人解读和演绎着。《西厢记》里那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知曾被多少有情人吟诵。我们羡慕才子佳人的珠联璧合,也赞叹村夫村妇的相濡以沫。古人曰,“得成比目何辞死,只限鸳鸯不羡仙”。牛郎、织女一年中,唯有七夕一会,那也是胜却人间无数。草长一秋,人生一世,怎一个情字了得。无论是身居金銮,佳丽三千,还是跻身草庐,取一瓢饮,无不都在自编自导自演自己的悲喜剧。于苦痛中品味人生,在平淡里咀嚼爱情。人有高低贵贱之别,情亦有远近轻重之分。一个爱字,可让人倾覆一座江山,一个情字可让人甘抛一颗头颅。
说不清的是非恩怨,道不完的爱恨情仇。有时候,月老偏爱开个玩笑,系错红绳。是故有举案齐眉,也有同床异梦;有破镜重圆,也有劳燕分飞。有人说,“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有人说,“今世的恋人,是前生的冤家,这叫不是冤家不聚头”。看来凡是今世在一起的人,前生是注定有些瓜葛的了。为什么又会有错爱一生,遗憾一世?想起傅斯年为陈素卿题写的挽联:“无缘何生斯世,有情能累此生”;想起石评梅在高君宇的墓前写下《墓畔哀歌》里的那句“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如泣如诉,让人扼腕!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是看破红尘的和尚,不是求仙问卜的道人,这人之大欲,恐怕是在所难免的。不求前生,不问来世,只愿今生今世,真心相爱的人能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