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兰州牡丹亭三题

兰州牡丹亭三题

作者:严森林 出版日期:2012.06.05 点击数:0

【作者】 严森林

【报纸名称】:兰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2.06.05

【版次】第R11版(天天副刊)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

南山岗坡上的牡丹亭

兰州人爱梨花,更爱牡丹。在白塔山、动物园、金天观、宁卧庄宾馆,还有榆中乡下,都有成片的牡丹花树。兰州人又爱建亭,但凡在牡丹花繁树茂的地方,往往都有牡丹亭……

皋兰山北麓西侧岗坡地上的牡丹花多的是紫红色和粉白色的,紫的紫光流彩,白的雪裹晶莹。一到阳历的四五月间,满岗碧树,枝繁花艳,芳菲四散,蜂鸣蝶飞,一派烂漫的春光春色;若逢霏霏春雨,叶更绿,花更妍,芳更鲜,衬着兰山和风,真叫游人欢悦不已,陶醉于牡丹亭下。

这个牡丹亭,年成久了,亭柱、横栏、花窗上的彩漆已有斑点剥蚀,但亭子正面匾额上的“牡丹亭”三字,依然醒目。这亭为八角、双盖顶,隔扇有兰草书画,棂齿花雕规整,盖顶青灰色的瓦楞上渐生出些许绿苔来,衬在四周幽绿的花树,愈显得古典、雅静、优美。

在这亭里亭外小憩,容易让人想起长安、洛阳、蜀中、荷泽的牡丹,以及那里关于牡丹的古今诗文与皇帝贵妃的种种传说。但这里十分沉静,没有任何的虚张声势。因为有这牡丹亭的提示,才使人们想念起这山岗坡地的民间传说:没有神没有仙,亦没有先皇的昭示,却有的是十几个普普通通的园林员工,经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辛勤耕耘,令这荒岗野地有了树茂花繁的今天,也让游人动辄思品牡丹高尚的品格和富贵吉祥的永恒蕴义。

兰州的气候地脉应和着牡丹“宜凉畏热、喜燥恶温”的脾性,但人不种植培养,那就永远难见其容,也就会渐远“吾国名花天下知”的意境。而牡丹亭还在提示着人们:一切高贵最先皆出自贫贱之手。

这里的牡丹亭是新建的,彩漆丝毫未损,地面由大理石铺砌。五角的亭子挺宽畅,周围全是硕大的牡丹花,即便在花事将阑的暮春季节,这里的一品朱衣、金轮黄、梨花雪、丹皂流金,以及许多还叫不上其芳名的牡丹花,还在光泽照人,清香扑鼻。

这里的旅客够幸运、够自在的。坐在这牡丹亭的围栏上,或靠在红柱旁,尽情地享受着花与大自然的美悦和情长。几位老者从花丛中走来,在亭子里逗留片刻,又走进花树间的石子路,对面树影婆娑中,就是他们的住宿楼。而那个文静的女孩还靠在亭柱旁看书,像是已经走进书里的场境中去了,那般入迷。

看的啥书?谁也不愿去打搅她的用心。但在牡丹亭里看汤显祖的《牡丹亭》那才情趣盈然呢。“……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公元1598年,这部“玉茗堂四梦”之一的巨著问世,就引起轰动,“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其“还魂”的戏剧情境就设计在牡丹亭。

清纯而不流世俗的汤显祖与其笔下的杜丽娘、柳梦梅都亲身领悟了大自然之对于生命的意义。于是,一则平庸的爱情故事却上升为焕发强烈个性思想辉彩的杰出剧作。因此,后世之人说到牡丹亭,就不能不说到杜丽娘他们,反之亦然。

彼牡丹亭可喻此牡丹亭,此牡丹亭又映彼《牡丹亭》,亭亭叠现,温润而雅,中国优秀文化之传承就隐隐在其中。

兰州有个牡丹池,那里的牡丹花最享盛名。

而在一百年前,这里就有“仙观名葩三百株”的佳话。“霞雕锦缛绝妖露,眼中倏瀹迷碧珠”,“浓姿贵彩本习见,如此绝代世所无”,“徘徊对花三叹息,洛阳姚魏应隶奴”。外地人途经兰州小驻留下这诗句,致使后来的张大千也赏花泼墨作画,极尽其情:金城四月春如潮,泼墨争看第一花。这“第一花”者,即金城绝代世所无的“泼墨紫”牡丹花……

看来,兰州的牡丹本当名不虚传,名贵特异的牡丹更是稀世卉种。名人写得越真切,史家记得就更详尽,留给今人的悬想也就越强烈。

今天牡丹池是何样的景况呢?落差太大:所谓“唐宫”及商肆、茶园、戏社、台球场、小旅馆、昼夜影像厅,遍布此地,一片喧闹,任凭戏牌上写着《游园惊梦》,也难见有一株牡丹花树的;高地上一东一西,有两个八角单盖彩亭,却没有匾额,说是后来建的;老早老早有个牡丹亭,那早就没影儿了。而在东侧还存留着一壁圆门,上有“牡丹池”三字砖雕门额,怕是很有些历史了吧!

亭子,中国园林艺术独创的骄子,默默然,既供游览者歇脚,也会让人情绪飞升。历史造成的几多无奈,能让美悦逝去,也会让它无踪。

在这里,牡丹,牡丹亭,即便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记忆,那也十分美好。这种记忆的符号只要一经张扬,就会有气场,就会昭示着今人:向那南山岗坡地普普通通的园林工效仿,让兰州再现万千花卉、让春色更加烂漫……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