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心中一座《牡丹亭》
【作者】 陆梨青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1.26
【版次】第06版:周末杂谈
【入库时间】20130310
【全文】
2009年5月18日,是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8周年的日子。在“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南剧院,江苏省昆剧院将上下两本近6个小时的精华版《牡丹亭》从17日晚上连演到了18日的凌晨。时任江苏省昆剧院院长的柯军说,“与昆曲睡在一起,梦都是香的”。
离南京200公里的苏州,是600年昆曲的发源地。8年来,由白先勇制作、苏州昆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香飘海内外,近期又荣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青春版《牡丹亭》让两位主演沈丰英和俞玖林在未过而立之年就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一时间成为青春偶像,受到高校学子、年轻白领的追捧。据统计,青春版《牡丹亭》在全球近40个城市约70个剧场演出了近230场,其中商演比例约占70%
在北京,由戏剧大师林兆华和昆曲名家汪世瑜联袂指导的皇家粮仓厅堂版昆曲《牡丹亭》,自2007年5月18日首演至今,600年昆曲在600年皇家粮仓已创造了600多场的驻演奇迹。厅堂版昆曲《牡丹亭》所创造的商务氛围,用制作人王翔的话说,只有精致地呈现,才是对传统的尊重。
在上海青浦的朱家角课植园,昆曲和园林两大世界遗产的融合打造了别样的园林版《牡丹亭》。谭盾的水乐、黄豆豆的舞蹈设计、张军的昆曲,悠扬的笛箫声和着杜丽娘、柳梦梅的节拍,仿佛那牡丹亭上的月亮是明朝的月亮。先是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特别节目;随后的2011年5月,张军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2012年底,他又将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带到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此外,还有上昆的大戏版本——全本《牡丹亭》,北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创排的《牡丹亭》等多个版本,体现了出品人、改编人对《牡丹亭》不一样的理解和演绎,不一样的市场定位:精华版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地对传统的张扬;青春版让“80后”、“90后”观众成为“昆虫”;厅堂版则接近于明代戏剧精品演出“家班”风范;园林版以实景的模式让观众更全面地体验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透过不同版本的《牡丹亭》,有人看到了自己的青春梦,也有人从中领略了一个爱情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牡丹亭。
其实,在汤显祖创作这部戏的时候,戏曲名家们也有不同的解读,比如沈璟就曾托他人之名修改过《牡丹亭》,而“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板教小伶”则印证了汤显祖本人亲自指导排演这部戏剧的场景。
不一样的楼台胜景,一样的姹紫嫣红,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受到不同观众的喜爱,它们各自赢取的口碑和包括演出场次、观众人数在内的数字已经验证了这一点。仅此足矣。
2009年5月18日,是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8周年的日子。在“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南剧院,江苏省昆剧院将上下两本近6个小时的精华版《牡丹亭》从17日晚上连演到了18日的凌晨。时任江苏省昆剧院院长的柯军说,“与昆曲睡在一起,梦都是香的”。
离南京200公里的苏州,是600年昆曲的发源地。8年来,由白先勇制作、苏州昆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香飘海内外,近期又荣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青春版《牡丹亭》让两位主演沈丰英和俞玖林在未过而立之年就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一时间成为青春偶像,受到高校学子、年轻白领的追捧。据统计,青春版《牡丹亭》在全球近40个城市约70个剧场演出了近230场,其中商演比例约占70%
在北京,由戏剧大师林兆华和昆曲名家汪世瑜联袂指导的皇家粮仓厅堂版昆曲《牡丹亭》,自2007年5月18日首演至今,600年昆曲在600年皇家粮仓已创造了600多场的驻演奇迹。厅堂版昆曲《牡丹亭》所创造的商务氛围,用制作人王翔的话说,只有精致地呈现,才是对传统的尊重。
在上海青浦的朱家角课植园,昆曲和园林两大世界遗产的融合打造了别样的园林版《牡丹亭》。谭盾的水乐、黄豆豆的舞蹈设计、张军的昆曲,悠扬的笛箫声和着杜丽娘、柳梦梅的节拍,仿佛那牡丹亭上的月亮是明朝的月亮。先是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特别节目;随后的2011年5月,张军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2012年底,他又将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带到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此外,还有上昆的大戏版本——全本《牡丹亭》,北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创排的《牡丹亭》等多个版本,体现了出品人、改编人对《牡丹亭》不一样的理解和演绎,不一样的市场定位:精华版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地对传统的张扬;青春版让“80后”、“90后”观众成为“昆虫”;厅堂版则接近于明代戏剧精品演出“家班”风范;园林版以实景的模式让观众更全面地体验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透过不同版本的《牡丹亭》,有人看到了自己的青春梦,也有人从中领略了一个爱情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牡丹亭。
其实,在汤显祖创作这部戏的时候,戏曲名家们也有不同的解读,比如沈璟就曾托他人之名修改过《牡丹亭》,而“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板教小伶”则印证了汤显祖本人亲自指导排演这部戏剧的场景。
不一样的楼台胜景,一样的姹紫嫣红,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受到不同观众的喜爱,它们各自赢取的口碑和包括演出场次、观众人数在内的数字已经验证了这一点。仅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