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梦牡丹亭
【作者】 邓涛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0.31
【版次】第四版:第584期
【入库时间】20121010
【全文】
昆曲曾经以一种辉煌的生存状态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最高的审美,吸引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杰出的艺术大师深深的创作投入。
这其中最为夺目的代表莫过于汤显祖的《牡丹亭》。因爱而死,为爱而生,整部戏都笼罩着浓烈的梦幻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可是,我们不禁质疑,真的会有人为了梦中之人而相思殒命吗?而这种男女双方没有任何交往经验就以生死相托真的是爱情吗?
这一切的疑惑都源于这部戏本身构思上的离奇和大胆,超越常识也超越了世俗,而这招来种种质疑目光的超越性也正是这部戏的灵魂所在,不囿于习见,不苛求规矩,汤显祖以卓越的才情和笔力勾勒着最为大胆的突破和反叛,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应该算是先锋剧了,而令人诧异的是《牡丹亭》的观众却是遍布街头闹市、寻常巷陌,如此广泛地被观众所接纳,这背后的深层原因不得不令人深思。汤显祖作为那个时代杰出的剧作家,他的创作显然已经契合了时代精神潜流的指向,这种突破和反叛的姿态其实正是一种呼唤——自由!
在汤显祖生活的那个时代,理学的强大重压几乎窒息着整个社会,道学先生的论调充斥在这些所谓的正人君子言论里,而这些所谓的君子们高谈阔论着男女大妨封建道德的背后说不定躲着成群的妻妾。在这样一种畸形的环境里,人性在艰难地挣扎着,喘息着,等待着一束明烈的光亮刺破理学的层层阴霾。而首先劈开这条缝的正是《牡丹亭》,以一种至情至性的决绝的姿态呼唤着自由,呼唤着真实不受羁绊的人性。你看,就是这片后花园,就是这片春色,却沸腾了一个人的生命,美丽了一段传奇。当杜丽娘推开那久已掩着的院门,一扇被理学禁锢着时代的大门也就这样稍稍开了一条缝,而仅仅这一条缝,扑面而来的自由的气息却足以让整个明代为之震颤。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美丽的一个角落,原来人性还有这样一种真实的至情至性。当一群囚徒遇见一个真正的自由人时,他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都背负着这样一幅沉重的枷锁,深深地挤压着我们的灵魂。我相信,在那个时代,一定有无数个像杜丽娘这样年轻貌美的女子因为不能遇见自己的柳梦梅而在阴郁压抑的情绪中抱憾一生,而她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是不是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在各种教条中度过。是的,她们不知道原来人是可以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原来情是人最基本的自由,原来自由是最本质的人性,因为有无数个陈最良在维护着所谓的理学道统、所谓的人伦道德。可以想象,在《牡丹亭》的舞台下,有多少个青年在梦幻着像杜丽娘一样真情的女子,而又有多少年轻的女子在听见“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黯然神伤,心醉魂迷。
处在这样沉重禁锢的时代氛围中,《牡丹亭》的横空出世无疑是一声冲天的呐喊,一声嘹亮的呼号,可是自由的声音在16世纪的中国还是显得那样的稀罕和落寞,像所有孤军突围的勇士一样,汤显祖的努力最终还是没能由此引发开去,促进真正的社会变革,今天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封建社会正是在明清逐渐走向它的巅峰,任何类似《牡丹亭》这样呼唤自由的人文主义思想都将最终被泯灭,而后来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和类似《金瓶梅》这样反叛的作品也都没能促进启蒙连成一片变革的力量。
千古一梦牡丹亭,而自由依然是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