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牡丹亭下赏古韵

牡丹亭下赏古韵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1.22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北京晨报

【出版日期】2009.01.2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在距离《牡丹亭》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多样的新兴现代艺术,既然称之为艺术,美固然是美的,但却多了些匠气,少了些许精雕细琢的灵气……

晓祁

从《红楼梦》里林黛玉无意中对出 “良辰美景奈何天”的词句开始,我便知道有《牡丹亭》这样一曲令古人都如痴如醉的昆腔名剧,再次被她吸引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让我终于有幸一睹她的芳容。那不同于其他戏曲的温婉流转的唱腔,含蓄的极具诗韵的唱词,飘逸袍袖间流动的翩翩舞姿,将一个为情而生的故事在笙管笛箫中娓娓道来。

真正沉浸其中我才领略了昆曲的意境和风采,她需要你沉心静气,任凭那荡气回肠的曲调在心中徜徉,细细琢磨唱词中的韵味,如同悠悠地品一口新茶,芳香清雅随着细腻的水磨调萦绕于脑海。

流连于灿烂的传统艺术之中,就像重读一段历史,不止是有戏曲化石之称的昆曲,亦如辉煌的陶瓷文明,无论是古雅的釉色瓷、素淡的青花、娇艳的粉彩,当我们触摸他们的时候都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在与古人对话了。

我们悠久的历史注定我们的艺术也是含蓄婉约的,可这种婉约却有着强大的力量,让人不得不沉默着在心底拍案叫绝。现在有太多书写情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也能像《牡丹亭》这般描画出至情之人,古人的浪漫之情丝毫不亚于如今山盟海誓的情侣,所谓“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连种种情爱之词都不染一丝俗尘,洁净清新如长空白练。诗词曲赋如此,器物亦如此,有多少留存至今的箱匣古榻,瓷器玉饰,其制作之精良,纹饰之华美,传情达意之巧妙,着实让我们这些看惯流行时尚的现代人惊叹,完全依附手工的古代艺术家真是夺了天工之美。

在距离《牡丹亭》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多样的新兴现代艺术,既然称之为艺术,美固然是美的,但却多了些匠气,少了些许精雕细琢的灵气,更像是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城市中机械化的产物,要么太直白、要么太浅薄,我们是否忘记了急功近利就无法真正的潜心研习艺术?是否远离了那一片片琉璃瓦下面厚重的文化底蕴?或许很多人已经无法静下心来欣赏这些优雅的传统文化。

手捧《牡丹亭》的词本,耳畔依稀响起婉转悠扬的昆腔,一字一句,一停一顿,都饱有丰富的内涵,想来置身古朴的亭台,一边悉心体味唱词的抑扬顿挫,一边品着青瓷杯中的香茗,纵是曲高和寡,也心满意足了。虽然这种神往是短暂的,毕竟今天的我们很难再像古人那样对所谓的意境全情投入,然而只有找到自己的根,路才能走得更远,对于那些饱含墨香的艺术珍品,那些传承至今的具有深远历史的传统文化,仅仅一知半解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一些坚守。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