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牡丹亭》之旅

《牡丹亭》之旅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8.02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妇女报

【出版日期】2012.08.02

【版次】第8版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你有没有因为一场演出决定一次旅行?如果有这样的热情,无论你多大年龄,证明你的心依然年轻。一定要记得保护自己内心的热情。到了一定年龄,热情是多么难得。所以,要格外珍惜。我不爱购物,不追时尚,但我会为自己的热爱买单。

因为一张园林版《牡丹亭》的海报,亭台水榭的江南园林,暮色四合,杜丽娘在园中公主靠上小憩,整个画面是暗蓝色,几乎能闻见清洁的香气,听见微微风声……我心动不已,我很喜欢昆曲,又是《牡丹亭》迷,曾经捧着汤显祖精美的唱本一读再读,何况是园林实景版的?“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牡丹亭下三生路,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演出时间是某个周六,地点是上海朱家角课植园,我预计了一下时间,很快在网上订好了票。我决定了,千里迢迢奔一场演出而去。这是很特别的《牡丹亭》之旅,有些旅行纯粹反而更生动,不是吗?

一个双休就够。订的客栈临水,有个小小的水边露台,因为这个露台,我选择了这家客栈。这是我第二次去朱家角,江南水乡现在都有些变异,跟前两年不能相比。但是,一场《牡丹亭》足以抵消一切。

开演前,我看时间未到,就到课植园对面一法国人开的小咖啡馆小坐,正对小桥流水,一杯咖啡,打量过往行人,突然,我看到一背包的中年男子,这不就是音乐家谭盾吗?他是园林版《牡丹亭》的监制,今天是不能缺席的。他穿着低调的蓝色棉布衣,很家常,跟旁边的人讲着话,微笑,嘴角上扬,神情安然,与古镇很是默契。

早早入场,只为体验演出前的场景。座位在一个长廊,演出在水对面的亭台楼阁。晚上六点半,天色慢慢暗下来,亭台水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开场的箫声暗中吹起,如泣如诉,古琴随后应和,箫声和古琴隔岸相望,此起彼伏,一条小船从水面缓缓滑过,滑船的是一披蓑衣戴笠的老人。在这样的气氛中,杜丽娘从小木栈道上出场……初秋傍晚的课植园,杨柳依依,微风习习,蝉声暗起,美到极致,灯光明明灭灭,昆曲唱腔如痴如醉,香艳到极点就是一种纯净,我难以形容自己那一刻的心情。

细节非常好,谭盾是总监制,所以,背景音乐很风格化,很善于利用自然之声,水声、风声、和声……恰到好处。一个细节,因为唱词太精美,字幕无处安放,水面的边角设了一个小破船,字幕就打在船上,浑然天成,很有创意。

夜风清凉,衣袂飘飘,江流不尽。这样的两个小时,对我来说是一次洗礼,跨越时空,在古代的美妙爱情中沉醉。柳梦梅的唱腔非常到位,穿透力极强,戏里戏外,哪一个是人生?最后两位璧人谢幕三次,灯光一次次亮起又熄灭。

看完演出,慢慢走回客栈,经过一座小桥,中秋前夕,桥头月色正好,晚归的小船红灯笼亮着,在桥墩上小坐片刻,耳边还在回响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酒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场昆曲的盛宴,让我的夜晚开出暗色的花儿。

第二天清晨,忍不住又去了课植园。去得太早,课植园未开门,就漫步到一家早早开门的老房子酒吧门口,只是因为对外的音箱里播放的古琴曲,清晨的古琴,清清浅浅,淙淙回旋,真的不一样。老木房子,窗户尽开,我就坐在门口的石凳上安静地听着古琴,发发呆,店主走过我身边,打量了我一眼,说:你的衣服很好看。我微笑,算是回复。为了配合《牡丹亭》,我穿的是一件暗绿棉布印花衣裳,古典缓慢。

等到8点半,进了课植园,清晨的课植园,空无一人,恰到好处的宁静和安详,随身带了一本《牡丹亭》的书,在园林里慢慢喝茶看唱词,小桥上光影盘旋,流光飞舞,如此曼妙的时光。我把这看做昨天意味无穷的延续……有些热爱,不妨淋漓尽致,不妨找到注脚。

用牡丹亭里的一句唱词作结束: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子沫 插图/胡杨)

贴士:

1.动车往返上海,很方便。从上海人民广场搭沪朱高速,40分钟到朱家角。

2.《牡丹亭》的票可提前在网上预订。

3.随身带上一本《牡丹亭》的书,对照着看,意会无穷。

4.课植园的黄昏和清晨都很美,不要错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