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旁白/我与牡丹亭

/旁白/我与牡丹亭

作者: 出版日期:2011.11.25 点击数:0

【报纸名称】:行报

【出版日期】2011.11.25

【版次】C+4 娱乐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原来昆曲这般婉转动人,轻袅娉婷,这般柔软,少女,侧目,低眉,浅吟。回想起当年读到林黛玉听到《牡丹亭》之时所为,我才略感其中滋味。她不是眼泪太多,而是情同身受。文/北影

那几年喜欢到处走寺庙,有次踩着秋意去了苏州寒山寺,不曾想寒山寺竟是平地而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枫桥如此,与我想象终归不同,未免有些失落。夜里宿于苏州大学莘园,左右辗转,未能入眠。只得起身,沿十全街,看指示牌,不知不觉走到了拙政园。

园林大门紧闭,在夜色中尤显破败,好似这门已关上近百年,无人问津。我独自站在那番光景前,不禁想起那句《牡丹亭》唱词:原来奼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那时我无意于传统戏曲,却爱咬文嚼字,觉得词美。少时读《石头记》,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听到园中十二女子演习戏文,到这二句时,不觉点头自叹,想原来这戏中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了解其中滋味。她听到后来,则是“心驰神痴,眼中落泪”。曹雪芹自是用心良苦,一出《牡丹亭》为黛玉埋下多少伏笔,终其一生多少曲折。

《牡丹亭》与《红楼梦》渊源颇深。大有后世学人对《牡丹亭》各种评论皆由《红楼梦》入。王静安为其一。他个人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影响,认为中国独一部《红楼梦》为悲剧,而玉茗还魂还是不落中国人伦中所谓的乐天精神之俗套,他大概不喜明以后的戏曲,认为皆是喜剧,所以当年只作《宋元戏曲考》,不知有无其他原因。另有陈寅恪曾对《牡丹亭》中杜丽娘有“至情”一说。在他晚年著作《柳如是别传》中亦对此有所提到。

我也尚如黛玉所言,知是好文章,不解其中味。昆曲之美,若说体会到了两三分,那便是在遇到了一个人之后。那年听闻台湾作家白先勇策划了青春版牡丹亭,便觉有意思,很好奇,不知道这位名将之子能将这本旧戏如何摆弄。知道白先勇是因为十七八岁时偶然看过他的长篇小说《孽子》。由此记住了白先勇,白崇禧之子。再记起时便是因为青春版牡丹亭。后来一位叫张三的朋友极其兴奋地跑来和我说,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出了书,封面精致内页排版繁体字从右到左唯美得要人老命哟。这是原话,彼时张三的兴奋如今若在眼前。我于是四处寻找那书,寻遍杭州各大书店未能得到。我自然知道台版书珍贵,直到过了几个月,费了些周折得到了。拿到很是欢喜。再也挡不住那好奇之心,找了青春版牡丹亭的碟来看。那却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听到昆曲。

一折《游园》,听了三遍。一遍觉那唱腔悠然,心急之人自是听不了的。二遍慢慢咀嚼,有了些味道。三遍顿觉音韵委婉,眼波流转,怎一个美字了得。原来昆曲这般婉转动人,轻袅娉婷,这般柔软,少女,侧目,低眉,浅吟。回想起当年读到林黛玉听到《牡丹亭》之时所为,我才略感其中滋味。她不是眼泪太多,而是情同身受。此种之情,便不是俗物所能体会。我因此对白先勇先生充满敬佩之情,先生二字,他担之有余。他日若得相见,必要当面表达感谢与敬佩之意。若不是他,今生大概不会知道昆曲如此之美。若不知昆曲之美,文章虽好,好则好矣,毕竟只是文章而已。

据说曾有杭州女戏子在台上演绎《牡丹亭》过于投入,入戏至深而气绝身亡。可叹可泣。古时女子常为才情二字所执,此非一般所执,而为真挚。夫子说女子难养,莫不是因为如此这般真性所致吧。《牡丹亭》说的是情。深情者我以为有二。一者张岱的: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二者汤显祖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是情之所至,情之所极。世人于杜丽娘,大抵都是不知情者,口口声声的爱,到底懂得如何是爱?大概都是我爱的是我爱上你的感觉,愚痴而已。杜丽娘则是为情而痴,此为情痴,真性也。我亦谙俗,愚痴之一。

曾有人做文章,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比,将《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提并论。此二人出生与死亡时间几近相同。中国情义中最高之境界:同生共死。且在文学成就上不相仲伯。这是同一时代东西方之间的美学较量。鹅毛笔好写还是毛笔好写?搞不好俩人都是左撇子。人纵有东西方之别,情若是天成,岂有东西之分。孰轻孰重,不过是可能性罢了。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人类并不寂寞。汤显祖若是知道,当自己在玉茗堂前朝暮谱写绚丽篇章之时另有一个人在天的另一边以同样的姿态做相同之事,会不会有一种君子之交莫过如此,又何惧千山万水之感?那可是漂洋过海的神交。

他当然不会因为对方长相怪异而吓得半死。语言不通?一个眼神足矣。

有一回清晨醒来,清晰记得梦里出现的字眼:中国的文化实验核心——青春版牡丹亭。

还有一次梦见白先勇先生死了,自己很伤心。醒后自觉可笑,一笑白先生没死,笑为开心。二笑自己我执甚重,不过都是些臆想。某次跑去苏州昆曲博物馆想听一出《牡丹亭》,恰逢博物馆夏季高温停演,不得不怏怏而返。留有遗憾,只当为将来找个借口。

直到前几日见到白先勇先生,眼前一阵熟悉感。先生竟不似七旬老人,眉目间仿佛可见青春二字。心中自然生出一句话:只为美如故。这句话不知如何解释,也无法解释,只是凭空而来。我的目光最终停留在先生大衣的两颗纽扣上,陈旧的泛白纽扣,上面隐约可见原本的深色。他是这样的老人。

我心中大概有一些话想对白先生讲,但到最后都没能说出口,只觉自己欲说还休,是觉得自己不能够说好,还是认为或者不说比说更好,等等,我自己竟然也不知道。我大概是羞涩,羞涩于我对茫茫文化汪洋的无所知,所以我对于古典昆曲之美,却也只能体会两三分。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每次到这里,便觉动人心肠。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