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梁《牡丹亭》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4.18
【版次】第3版:校园时空:第1118期
【入库时间】20121010
【全文】
4月5日晚9点半,连续热闹了3个晚上的信息学部大学生活动中心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和喝彩声经久不息,青春版《牡丹亭》在我校的演出圆满落幕。
就在演出结束后不久,一场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座谈会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
座谈会由艺术学系主任彭万荣教授主持,青春版《牡丹亭》创作组主要成员、我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戏剧戏曲领域的知名教授参加座谈。
“武大观众是好样的!他们在现场得体的反应和表现充分体现了百年老校的风采。”艺术学系古典戏曲研究专家郑传寅教授提起3天来的演出依然激动万分。郑传寅曾在其他剧场看过青春版《牡丹亭》,但他认为在武大的这次演出气氛是最好的。这一看法也得到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青春版《牡丹亭》剧本整理者华玮女士的认同:“武大的观众让我很佩服。其实剧场条件并不是很理想,可观众的水平比我在其它地方看到的要高,我们真的应该向武大观众献上最热烈的掌声。”
郑传寅还透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白先勇先生在演出期间曾多次打来电话询问演出情况,当得知演出十分成功、观众反响很热烈时,他高兴地说,这充分印证了他心目中“武汉大学是有文化底蕴的大学”的看法。
几天来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和汪世瑜作为艺术指导一直跟随剧组。看到演出取得圆满成功,两位前辈自然格外高兴。座谈会上,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此次演出能取得如此良好的效果,完全得益于武大观众为演员创造的良好演出氛围。汪世瑜说,由于观众热情高涨,两位主演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放松,在演出中还出现了很多之前没有过的亮点。张继青表示,演出之前他很担心《寻梦》、《写真》、《离魂》这几出戏会出现冷场,没想到由于演出氛围出奇地好,演员发挥极佳,这几出戏反而更出彩。
短短几天时间,青春版《牡丹亭》在武大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让珞珈山沉浸在古典与优雅之中。而武大美丽的校园和热情的师生也给剧组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座谈会上,校党委宣传部和艺术学系的负责人纷纷表示,希望苏州昆剧院今后能给武大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武大随时欢迎这样的艺术盛宴。
座谈会在真诚的道别声中结束,而剧组也将踏上全国巡演的征程。青春版《牡丹亭》带给我们美好而隽永的回忆,它的袅袅余音将长久萦绕在珞珈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