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送客牡丹亭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3.01
【版次】第A16版 (沧浪)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一壶碎月 去年秋天,断了音讯几十年,昆山陈墓镇的农民朋友根生,转弯抹角打听到我的住处,开了自备车邀我旧地重游。 在根生家白相了半天,由他陪着看望了当年的朋友。相聚怀旧,是收拾晒在竹竿上的旧衣裳,半是苦涩半是甜蜜,总觉美丽。回程时,根生带我去镇上兜了一圈。大变样,镇名改了“锦溪”,小镇的街巷楼宇漂亮得让人瞠目结舌。 走过一家装潢讲究的茶楼。“还记得这里吗?我同你来过的! ”根生说。 哦,古镇听书,这句话三十多年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稻谷飘香时,正是我带学生下乡支农,接受再教育的日子。两个礼拜大忙,苦煞人呢。回城隔夜,农民朋友根生与我月下聊天,邀我到镇上去听书。说苏州有说书先生来说《三笑》,明天是开场书,肯定蛮好听的,“我们中饭后就去,听完书,我开机帆船送你回苏州。“农民的情意,就像月白秋风夜的阵阵稻香,教我如何不感动? 长年累月田野劳作,翠绿、金黄的色彩,陪伴着农夫度过年复一年的艰苦。秋收大忙结束,飘着清香的稻谷运到镇上卖给供销社,拿到一张张花花绿绿的钞票,才算定局。于是,像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里描写的那样:逛市走街买过年的各类物品;趁口袋有点钱,又有空闲,喜滋滋到书场听书,享受一年一度的快乐。 书场是沿河的一间老房子,有三开间门面。长条门板,整整齐齐地靠在墙上。大门敞开着,满屋放着七八张八仙桌。四周是长凳,大小不大划一,放得还算整齐。大门左侧有烧开水的老虎灶,高木桶下铁锅里的水热腾腾向外冒着蒸气。我们到书场时,听客都翘膀搁脚在说着闲话:张家长李家短,谁家分家产,谁家养私男。说得眉飞色舞,香烟抽得烟雾腾腾。 下午两点开书。一点钟还不到,书场已坐了七八成听众。有些老农两眼迷糊,在白日做梦;有些农妇抱着小孩一边喂奶,一边编草鞋。场角方桌旁,围着男男女女一圈人,你挨我挤,喜形于色,在看两个年轻人拗手劲。一个脸涨得通红,一个额头暴出青筋。众人跳着笑着为双方加油,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一个败下阵,一个汉子又勒马横刀打将上来。“让一让,让一让,当心烫痛!”为茶客冲水的茶房师傅,拎着长嘴大水吊,笑眯眯招呼着,小心翼翼绕过人群。 忽儿从左右侧旁布帘里,走出一男一女两位先生:男的手握弦子微笑着;女的怀抱琵琶半遮面,样子羞羞答答。“轰”的一下,众人忙忙乱乱回到座位,笑呵呵看着书台。 说书先生笑容可掬,叮叮咚咚调弦,泡好茶。上手三弦伴奏,下手抱着琵琶唱了一只开篇,呖呖莺声别有腔。待唱完,劈劈啪啪响起了掌声,是根生带的头。我知道,他怕我说,乡下人不懂礼貌;其实,镇上听书人不兴拍手,只是听书,我是知道的。 书目是《三笑》折子书“三约牡丹亭”。今天开场,先生把故事大概交待一下:明朝年间,无锡华太师府上有俏丫头秋香,标致可爱,引得华府两个憨大少爷,神魂颠倒。为捉弄他们,就有了相约牡丹亭,让母子三人在牡丹亭相遇的恶作剧。为吸引听客,说书先生说噱弹唱,使出浑声本事,把人物演得活灵活现。说到发噱处,憨大兄弟俩,一前一后在牡丹亭错把老母当秋香拦腰抱住。台下听众,乐得前俯后仰:你捶我一拳,我擂你一记,“咯-咯-咯”笑着,把茶水弄了一地。 散场了。农民兄弟带着满足的笑容,相互打着招呼,步行的步行,开船的开船,各奔东西。 根生是大队民兵营长,开了一只机帆船,为我准备了一包香烟,泡好了一壶茶。机声“突突”西行苏州;出发的所在,就在这小河弯处的镇口码头。 景变物变,旧人还在。眼前的锦溪水,在晚霞中,泛着金光。担任乡镇企业大管家的根生,还是那样纯朴、善良、重情。 侧身坐进奥迪,根生开车,送我回苏州。 看着笑眯眯的根生,想着那天听书的情景: 竟然如昨日相仿。